零点看书>军事历史>超级科技强国>第二百七十一章 英国人的庞大订单
援的武器后,缅甸人的火力甚至能够压住同等数量的英军部队。

然而,当艾伦锡德无数次试图向战时内阁与首相大人建议,更换远东部队的武器装备时,都没有成功。首相大人的主要jing力放在英伦本岛的防御问题上,每一次大手笔的签字拨款,都是拨向飞机、坦克、军舰等武器方面。

战争部和后勤部一直在尽最大的努力,将最多的武器运到东南亚,或者开动印度本土的工厂生产,但是,这种速度,甚至赶不上扩充印度军队带来的消耗,于是,英国z fu迫不得已,就近向中国购买了三十多万支老式华夏步枪和1千万发子弹,这种毛瑟步枪发展出来的枪型,短短时间内就得到了前线英军的一致欢迎。比起他们手中的恩菲尔德式步枪,华夏式可谓先进。

而英国人更是惊奇地发现,一些标注着1922年字样的军火箱,里面的步枪居然保存完好,十几年的储存,完全没有任何不良损坏。这证明,中国人的工业制造能力与战备储藏技术令人震惊。

这一次,艾伦锡德试图争取的,就是从中国购买更多的武器。

“好吧,艾伦锡德将军,正如你所说,前线的孩子们需要这些武器装备。但我依旧认为,我们可以向美国人购买所有我们需要的战争物资,而且,他们会以贷款的形式提供给我们,而不是像贪婪的中国人一样,必须用黄金或者石油来交换。”

战争部长麦克唐纳试图找出能令自己的言论更有说服力的例子,中国人的贪婪,相比起美国人慷慨到极致的战争贷款,他认为,这已经足以让英国z fu再也不购买哪怕一支中国人的步枪,一发中国人制造的子弹。

“艾伦锡德将军,你有什么想解释的吗?”另外一名部长问道,他也认为麦克唐纳说的有一定道理,既然可以通过战争贷款的形式获得战争物资,就不必要从中国去购买,“我也认为,我们与中国z fu,至少不是盟友,即使是潜在的盟友关系也不是。我们或许不应该将巨大的战争财富送给他们。”

艾伦锡德:“首相先生,各位部长先生,前线威廉将军列出的这份装备清单中,我们无法生产的,美国人也无法立即生产,远在美利坚,他们同样缺乏丛林作战经验,相反,中国人却深深地理解这种战争,他们的装备也更适合我们。比如步枪。我们将我军装备的李-恩菲尔德式步枪与美国人的半自动加兰德步枪、中国人的中华式半自动步枪做比较。

如果是一名老兵,我们的士兵依靠李-恩菲尔德式步枪,一分钟能够做到15发的高she速,并不比半自动步枪差太多。而相对来讲,中国人的中华式半自动步枪,却又比美国人的加兰德式步枪先进,更稳定可靠,适合丛林、水网地带作战。

但是,除了我们最jing锐的部队以外,我们的新兵,以及法军,尤其那些以印度军队为代表的殖民地军队士兵们,完全不具备jing锐英军士兵的高素质,训练不足,使用老式步枪的she速,已经低的惊人,而i本人最擅长的就是快速冲锋。往往,i本人冲到阵地前,我们的士兵却来不及开枪。

所以,我认为,在单兵步枪方面,最好的方法是从中国进口大批的半自动步枪,然后提高我们的司徒登冲锋枪与布伦机枪的装备量,提高近距离的火力强度。”

众人又讨论了一下,虽然不太愿意从中国进口大批武器装备,但既然已经从中国进口过大批的步枪、子弹和炮弹,那么,这一次的大订单,也就并不是那么绝对地不可能了。期间,众位部长还详细听取了技术专家对中国能够提供的各种先进武器的分析。

最后,众人都望向首相大人丘吉尔先生。

刚才的讨论,丘吉尔一直在静心凝听,东南亚英法印军队面临的严峻问题,他不是不知道,反而比在座的大多数部长和其他内阁成员都清楚,艾伦锡德也多次向他提出建议,指出了这种情况继续下去的危害xing。

“先生们,东南亚对于我们是极其重要的,当然,大家同样明白的是,如果东南亚不得不失去,那么,印度也将是我们最后的阵地,必不可少的阵地。艾伦锡德将军说的很正确,一旦我们失败,那么,或许印度就是下一个东南亚。这场战争,我们一定不能输,最坏的结果,也要使远东军队以及后续新编的部队,拥有防守印度的强大实力。

所以,我的决定是,签字同意这份向中国采购装备的计划。并且,我将在飞机、火炮、半自动步枪等特别武器方面,特别批准加大采购量。”

丘吉尔站起来,走到大地图面前,手指在中国的版图上敲了敲,“从中国购买,最大的好处是,这些装备只需要几天时间,就能下发最急需的部队。如果从美国通过战争贷款购买,最少需要2-3个月才能发到士兵们手中。

不过,我同样已经决定,在下周的访美行程中,我将与罗斯福总统会晤,要求美国z fu提供更多的军事援助,可以预见的是,更多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将会源源不断地运往印度与东南亚。

艾伦锡德将军,各位先生,武器装备的劣势问题,一定会很快得到解决。我们需要做的,在加快研制和生产进度的同时,至少是优先挡住i本人,守住东南亚,或者,至少守住印度。我们可以动用黄金,我们也可以开放各个殖民地港口装满石油的储备油库,让中国人的船装走足够的石油,我们需要的是先进的武器装


状态提示:第二百七十一章 英国人的庞大订单--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