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超级科技强国>第一百零三章 瑞丽大捷③ 英军上场
营放最前面,轮战对付印度人。即使英国人派出整个师进行侧翼攻击,也会遭到相当数量的中国人抵挡。

在西蒙看来,帝国的士兵是不能轻易牺牲的,这也是诺克斯将军为了尽最小伤亡打败对面中国人的本意。

而且,对方还有该死的大炮,他们甚至好像标好了每一个区域,一旦哪一个区域聚集的印度人多了一些,立即就会遭到炮火覆盖。

“弟兄们,都给老子上刺刀。”

戴安澜看的贼准,手枪嘭的一枪将十米外的一个试图冲进战壕的英国士兵打死,这个时候,受限于视野,第一道防线已经挡不住英国人了。

不得不说,英国人比起印度人确实强了很多,至少这种低可视度环境下,双方的she击水平居然差不多。

双方都有压制火力,重机枪和迫击炮都在飞向彼此,但效果都极差,根本不知道哪里才是人,又似乎哪里都是人。

随着戴安澜的一声大吼,刚刚通过交通沟支援上来的第二营第二连率先跳出了战壕,五个人一小组,副班长和班长分别带一队,只是两人多了一把手枪。

这样,一个小型的刺刀战斗组就组成了,四把刺刀和一把手枪,战斗小组井然有序地冲向迎面而来的英国人。

这些白皮肤的猴子,个个人高马大,甚至离得近点的士兵,都能闻到对付发出的狐臭味。

“喝!!杀!”

于诚见对面有几个英国士兵挺着刺刀向自己冲来,10米远的距离,几下就冲过来了,带头吼了一声,身后的几个士兵也跟着齐吼了一声“杀!!”

“砰砰砰……”于诚抬手就是几枪,当场放倒了三个英国兵,前冲的英国人犹如撞上了墙,砰的一下反弹倒飞。西南军制式军用手枪的威力之大,丝毫不在后世中国54式军用手枪之下,几米的距离,任它英国人比猪还壮,也轻松撂倒。制动xing和伤害xing能相当突出。

于诚可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了,19年式军用手枪备弹9发,他冲出来时就将一发子弹上了膛,换下弹夹上好第九发子弹,这样就能拥有十发子弹了。要知道,只有实战老兵才会注意这些细节,而于诚显然知道,每多一发子弹,在战场拼刺刀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好处。

他将能多杀一名敌人,也许还顺便多拯救一名部下。

“杀!!”

刺刀小组很快就碰上了几个英国人,于诚虽然在尽力地she杀敌人,但还是有英国人冲到了士兵们的身边,拼刺已经不可避免。

华夏一式步枪,第一次在战场上和英国人的李恩菲尔德式步枪发生了血与肉的碰撞。

在早期的民团体系里,刺刀拼杀一直是一项非常严格的规定,每个士兵都被要求严格训练,算是和构筑战争工事一样重要的she击外辅助训练技能。

张蜀生是很清楚刺刀拼杀的需要的。虽然,他会尽最大能力避免士兵们端着刺刀去和敌人死拼,但是,战争是无情的,各种情况都会发生,想想以后的抗i战场上,那些被i本人一刀刀放倒的中国士兵,实在是死不瞑目,根本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中国人个个是神屠在世,宰杀i本人如同杀猪。

而且,刺刀拼杀,非常有助于提升部队的士气,培养部队的杀气,一只没有杀气的部队,是很难战胜对手的。

也许,飞机大炮和坦克足够多的时候,作战会很顺利,像美国人横扫二战末期一样。但是,一旦作战不顺,或者是极其艰苦的夜战、野外小分队遭遇战情况下,拼刺就是保命的本钱。强如美国人,也有被i本人端着刺刀逼得只有硬着头皮上的时候,何况现在还弱小的中国。

“噗!”的一声轻响,戴安澜把手枪插回腰间,已经完全近在咫尺的敌我双方,手枪在夜晚的威力也降低了。捡起身旁一把华夏式步枪,熟练地一个前踏步,双手全力朝着一名英国士兵就是一下直刺。根本没有经历严格刺刀训练的英国人,甚至不及那些只经过突击式严格训练的滇军、桂军亡命徒,疲于应付战斗小组,结果被戴安澜一下捡了一个漏。

“连长小心!”

忽然,旁边一名士兵猛地推开戴安澜,一把英国人的刺刀瞬间便插入他左侧胸部,幸好位置比较偏,刺刀插进肉里,最后居然斜角穿破了皮,等于是砍了一刀。

“妈的!我[**],英国佬!”戴安澜拔出手枪,也不顾距离远近,几乎是抵着这些可耻的侵略者的身子,扣动了扳机,抵近she击的子弹,甚至将这名来不及收回刺刀的英国士兵打了个对穿。

“砰……”的几声巨响,几发照明弹在前沿阵地上冉冉升起。而越来越多的士兵正从战壕里爬出来,将英国人朝后面赶。

第二道防线上更多的援军,终于赶到了,将这场夜幕时分拼刺的胜利向西南军的方向扭转。

“什么?进攻失败,损失惨重?中国人最后时刻拼刺刀,挡住了部队?”诺克斯少将大怒,一脚将眼前这个衣着整齐,甚至连一道擦伤都没有的西蒙中校踢倒在地,“一个团的帝国优秀士兵,进攻一个营的阵地,而且是突袭,该死的,你居然没拿下阵地不说,还损失了四百多名勇敢的帝国士兵。我亲爱的西蒙,我想你已经不适合穿着这身高贵的军服了,从现在起,将由加斯里少校暂代你的职务。”

原本区区一次战斗失利,指挥官不用受到这样临阵换将的处罚,但是,这次让诺克斯总指挥充满了期望的战斗,居然以大败


状态提示:第一百零三章 瑞丽大捷③ 英军上场--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