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一句话吗?羊毛出自羊身上,西澳的人工高,福利好,但是呢,物价自然也高,要不是福克斯自己手握一个大集团,再加上几个本地家族一直以来的苦心经营,福克斯都觉得税收方面都应该往上提一提了。

肯定要提啊,其实之前就提高过一次了,西澳州议会觉得短时间内提税会打消民众的工作热情甚至引起罢工,于是就没有同意再次提高税收。

你想想,减免大部分医疗,增加失业保障养老金,提供一直到高级中学的大幅度减免甚至免费的教育,大兴土木的公共建设,路一条一条的铺,码头火车站机场一个个增加,这些都是钱,哪怕是再次全部增加物价带来的高增值税也是无济于事的,西澳就几百万人,一个增值税避免不了什么。

除此之外,西澳的关税也是超级的高,不单止进口外国商品,包括英国本土英联邦其他国家甚至澳大利亚联邦内部都是大额关税,而自己出口出去的关税则非常的低,如此一来西澳的进出口对比一直都是出口远远大于进口的,这就是赤果果的重商主义。

其实很多地方都对西澳的贸易保护主义非常不满的,但是西澳的产品本就价格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比绝大部分同类产品都低好几个百分点,大宗采购非常划算,况且质量来说并不算太差,分上中下层次,怎么也有个上层垫底的水平,没理由拒之门外花更多的钱买差不多的产品。

西澳也只有几百万人而已,卖不出去可以卖给其他地方,但是西澳的产品就那么点,质优价廉时不再来,没有哪个国家是商人会拒绝,除非西澳的东西真的是垃圾。

在识字的4分之一华裔人口中,大部分操着一口粤语或者闽语,少数会说一些福建官话广东官话,你知道的,这些南方官话同外地人说了就跟没说一个样,鬼晓得你讲啥子嘛,就更别说那些长江以北的纯正北方人了。

虽然福克斯创办了一些华文公办学校以及所谓的夜校,建议他们使用华文官话授课,但是却忽略了比较重要的一点,老师。

老师这职业吧,在正真网络化时代来临之前,相信80,90年代的学生都经历过各种混杂着本地方言的老师,说的普通话真的是一点都不普通。

其实很能看出问题的,在没有合适的传播手段之前,普及标准一门语言是有多难,而且还有一件事,北洋政府不肯放人,放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呗。

其实刚开始北洋政府还愁怎么把这些进步学生什么的处理掉呢,干掉是不可能的,要不绝对出大事,适时的,澳大利亚移民署的人又来人了,北洋原本大笔一挥就把这些西澳急需的华裔文化人送出去了。

可是一群高等学府老头子亲自举着横幅在各地政府部门前抗议,说把所有的文化人和学生都送出去,中国的未来难道要靠你们这群武夫吗,然后洋洋洒洒地列举了北洋的各大其他“罪状”,并在各种报纸上大批特批。

这群老头子德高望重,北洋的自然无可奈何,最后经过商议每年只能给5000人的所谓“知识分子”名额,还必须是自愿,但是每年5000的名额,往往500人都没有凑够数的,更多的是每年举家跋山涉水到达东部各沿海城市的穷苦民众。

教育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白人移民还好,欧洲语言之间的关系其实和中国各大方言之家的关系差不了多少,只要你认识字,哪怕不太读得出来,你也大致知道文字是怎么个意思,汉字亦是如此,只要你认识1000个汉字,你读一篇文章东拼西凑也能了解个八九不离十,更何况欧洲各国的很多词汇都是互相借鉴的。

认字成为了这些从天南地北来的华人来西澳的第一件事,但是很可惜,往往他们的老师都是操着奇怪口音官话的南方人,甚至直接就是只会说粤语闽语客家语吴语的,台上的老师讲十句,教10个字,往往下边的人只能听懂一两句,记住三四个字怎么读,至于字是什么意思,很多人很快就会忘掉。

即便如此,他们大部分人还是认全了大街上报纸上常用的汉字,然后才开始接触英文或者他们工作地方的文字薄

福克斯很清楚以后的澳洲会越来越多华人,他们后来的认识汉字比认识洋文更重要,因为汉字能表达他们的母语,英语等洋文仅仅是通用语言,完全可以等他们母语熟练后慢慢学,反正他们汉字熟练后洋文就不是生活必须的东西了,只是时不时需要一下罢了。

萧文,也就是齐尔曼,在他兼职cac的飞行教练后,他被专门分配给华裔飞行学员团做教官,理由是认为萧文受过高等教育,可以和这些“老外”更好的交流。

在那个年代能上大学在西方也算是一件很不常见的事情,一般家庭都付不起费用,所以很多人都是读完中学就出来做学徒,混个几年十几二十年自己也成老油条后,薪资就差不多算是个中产了,这就是大多数人的一生。

那时候刚参加航空俱乐部的基本上都是白人,华人甚少,不是华人对其不感兴趣,而是绝大部分华人并不能达到入门要求,他们很多人并不识外文,也不识数学,而操控飞机,最基本就是要看仪表,仪表上全是外文和数字,你什么都不认识没有人敢把飞机给你开。

谁会对在天上翱翔缺乏兴趣呢?幸运的是还是有一批华裔通过了初试获得了进行滑翔机训练的资格,后面更是直接开上了真的飞机,而这些人除了个


状态提示:225 缩影(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