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科幻未来>抗战之我的纵横人生>第二百三十七章 日军真正的企图

(7#)

面对着战况李子元咬了咬牙,命令何三亮向着合川方向边打边撤。(**高速全文字首发,**)自己则带着二连以及配和作战的区小队,立即向西南方向直插过去,扑向硚口至平川方向日伪军的侧翼。李子元的想法很简单,既然已经打到了这个份上,那就彻底的大打一场。

但李子元带着的迂回部队还没有抵达战场,就与正包抄阻击平川一线两个连侧翼的日伪军一部遭遇。因为地形的关系,都急于赶路的两部现对面的对手时,相距已经不足百余米。这个距离谁都无法做出太多的反应,直接爆了一场山地混战。

李子元亲自指挥二连,拼命的与当面日伪军不断的厮杀。枪托、刺刀,手枪、甚至牙齿,这个时候都用上了。而当面的日军两个步兵小队,伪警备队一个中队也玩命的抵抗。一场混战下来,尽管在贺会章的迫击炮掩护之下,李子元将当面的日伪军给击垮。

如果不是在抢占合川据点,缴获了一批晋造冲锋枪弹,以及在合川战场又缴获了十多支晋造冲锋枪。这种晋造枪械,晋南建装备的数量不少,这一战之中李子元也缴获了不少。主要是原来奇缺的晋造冲锋枪弹,这次基本上是一次补齐。

这支晋南建在投敌的时候,手中有一个晋绥军设置在晋东南的秘密军火库。这种军火库晋绥军手中的数量不少,几乎整个山西地区都有。虽说在山西正面战场连续大战之后,为了补充兵工厂丢失以及战事中的损失,并组建山西新军。

大部分的武器装备,都已经被拿出来。剩余的也大多数运往了晋西,以及陕西晋绥军的大后方。这个秘密军火库中武器装备不多,但是晋造武器的弹药是不少。这个日本人也不知道的秘密军火库,成了伪晋南建最大的财源。

这支以晋造轻武器为主的伪晋南建,装备了不少的晋造冲锋枪。甚至在部分部队之中,晋造冲锋枪的比例比现在的晋绥军还多。李子元在合川一战之中,也算补充了一部分这种全国独一份的弹药。

也正是依靠晋造冲锋枪,近战之中旺盛的火力。面对日军的栓动步枪,李子元占了很大的便宜。十几支交叉射击的晋造冲锋枪,加上几挺轻机枪硬生生的打垮了当面,兵力占据优势的日伪军。

如果不是这十几支晋造冲锋枪,估计以一个连对两个日军小队,外加伪警备队一个中队百余人的兵力,搞不好李子元这个连会被日军凶悍的冲锋,以及在日军督战之下也有些玩命的伪警备队那个中队,反倒会给打垮。

十余支晋造冲锋枪,加强机枪和手榴弹的交叉配合,让李子元在这场山地混战之中占了大便宜。一马当先冲过来的日军一个小队,就是基本上都伤亡在他由冲锋枪,加上几支快慢机组成的火网之中。

但即便是在这场混战之中,李子元依靠手中的近战火力,最终打垮了迂回的日军。可他的整个二连也伤亡三分之二,也就是说二连基本上打残了。不仅二连长钱德福当场牺牲,就连李子元自己的胳膊上,也被抽冷子偷袭的一个日军刺刀,给划了一个长长的大口子。

二连伤亡过半已经是无力再战,李子元的实力一下子折损五分之一。再加上两翼阻击部队的伤亡,李子元所部到此时已经伤亡近三分之一。而周边的日伪军却是越聚越多,两方向的阻击部队承受着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尤其是何三亮一侧,两翼已经多次出现日军小股迂回部队。而且日军投入的炮兵数量,也在逐渐的增加。由最初的山炮和步兵炮,又增加了一个迫击炮中队。何三亮指挥的阻援部队,被日军炮火打的快要连头都抬不起来。

面对着已经是极端不利的情况,知道再不撤恐怕就全都撤不下来的李子元。尽管还有些不情愿,但也只能下达了总撤退的命令。命令各方向的阻援部队,交替掩护向东北方向撤退。参战民兵和区武装先撤,部队断后掩护。

尽管在接到李子元的命令后,两处战场的部队立即采取交替掩护的办法,试图逐步的撤出战场,但其当面的日伪军却是死咬着不放。尤其是落马方向的日伪军,几乎是一路咬着向东撤退的何三亮在追击。

平川至硚口一线的日伪军,也一样试图咬住当面的两个连的同时,不断组织部分兵力试图包抄阻击部队的侧翼。面对着两面夹击的威胁,参战的两个连尽管依托地形层层抗击,但始终摆脱不了日军的撕咬。

战斗打成这个样子,让李子元一时陷入了困境。面对着当面的局面,知道不调动日伪军,自己无论如何也撤不下来的李子元。咬了咬牙将二连缩编成一个排,将一同参战的三区区小队并入二连,加上贺会章的火力排全部,避开正面日军绕小路直接杀奔了硚口据点。

当李子元带队杀到硚口据点外围之后,不顾腹背受敌的危险,立即对硚口据点动了佯攻。李子元这一手是捅到了日伪军的痛处,接到留守硚口日伪军少量兵力的遇袭电报。从平川、硚口出动的日伪军,立即脱离与当面八路接触,快的返回增援。

而眼下虽说调动了日伪军解除了一部的困境,但是李子元却陷入了腹背受敌的态势。回撤的硚口之敌度相当的快,还未等李子元脱离与硚口守敌的接触,那边回援的日军先头部队,已经抵达硚口以北。

面对着困境,李子元命令贺会章将剩余所有的迫击炮弹,全部砸到回援的日军先头部队的头上。


状态提示:第二百三十七章 日军真正的企图--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