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科幻未来>抗战之我的纵横人生>第八百一十七章 剿匪战术(二)

同时,李子元调集了军所有的战马,就连自己的那匹战马都拿了出来,抽到了一批会骑马的战士和三个师侦察营各一个连,组成了一个骑兵支队。以董平为支队长,以一个老资格的政工干部任政委,专门负责机动支援作战。

这支骑兵支队不用练习马刀劈杀,也不用练习骑马作战。甚至除了马上射击和投弹之外,以及骑兵所需要的长途行军保持队形的训练之外。一支骑兵所有需要所有的战术,他们都不用去练习。

此时的解放军陆军,别说有如发达国家已经发展为机械化,就连骡马化都远未达到。一个军的骡马数量虽说也不少,可其中大部分都是力气大的骡子。在不影响后勤和炮兵使用的情况之下,可供李子元抽调的战马数量并不多。

而且驮马也不是战马,战马是需要训练的。为此,李子元还专门给参加兰州作战,现在正在准备归建的友邻部队。准备发一封电报,希望他们在归建的时候,给自己弄一些缴获的青马战马。

不过在一个骑兵出身的干部劝说之下,李子元最终还是决定尽可能的使用川马。川马虽说矮小了一些,可奔跑速度并不慢。同时更加适应四川多山的地形,而且耐力和适应程度也适合。川马就是专门为了适应四川地形,而经过千百年培养出来的。

毕竟不是训练专门的骑兵,只是培训出一支作为机动力量使用的步兵,本地的川马冲刺能力差一些的问题,也就基本上不是问题了。在这位干部的劝说之下,李子元最终决定就地取材。毕竟川马本地就盛产,数量也相当的多。

只要*出来,形成战斗力的速度远大于从西北弄马。而且川马性情温顺,相对西北的马来说更好*一些。所以李子元最终还是从善如流,选择了本地马。因为他认为那位干部说的没有错,马就和人一样,本地的马更适合本地的地形和气候。

李子元的动作很快,定下了马匹种类之后,立即要求军后勤部门马上筹集足够的马匹。除此之外,李子元还给这个骑兵支队,尽可能的调集了一批自动火器,使自动火器数量达到了三分之一的比例。

他组织这支骑兵支队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在辖区多山,可供汽车行驶的公路,以及汽车数量有限的情况之下,尽最大可能都得发挥马匹在山地作战中的机动优势。将这支骑马步兵作为机动部队使用,力争那里有情况就以最大的速度赶到那里。

并将军后勤部门的卡车集中起来,配属一个加强营的兵力配属给这个骑兵支队。作为第二梯队,以及后续机动力量。考虑到部队分散使用后机动兵力的不足,李子元甚至将军警卫营抽调了两个连,拨给该支队使用。

那些溃军为匪的政治土匪还差一些,本地袍哥或是惯匪出身的那些土匪,都是本乡本土的人。他们对地形熟悉的程度,远比自己这些外来户要强。虽说这些家伙没有受过游击战的训练,但是长久为匪的生活,让他们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游击素养。

进剿部队势大,他们会利用自己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快速的退走或是化整为零。甚至可以蛰伏在深山老林之中,等待第二次的机会。一旦这边防备松懈,他们会像出洞的毒蛇那样,在你没有准备的地方,狠狠的咬上你一口。

这世上,只有千日做贼的,断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要想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就得想一些办法。不管什么办法,只要能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彻底的解决匪患,那么就是好办法。想要解决匪患,除了要从根子上着手之外,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在战场上彻底的解决掉他们。

当然,李子元也不是一味的强硬解决。他知道土匪能造成这么大的损失,除了村庄搬不走,以及部队自身的麻痹大意之外。最归根结底的就是他们中的本地人,对本地熟门熟路,在地方上有眼线。挖掉土匪的眼线,让这些土匪成为瞎子,也是整个剿匪行动最重要的一环。

李子元安排政治部,给土匪家属办学习班,给当过土匪或是在土匪有关系的人办学习班。对有可能是土匪眼线的人员,实施密切的监控。总之多管齐下,什么手段有效就用什么手段。但他有一点,那就是绝对不搞宽大无边。抗拒从严回家过年那一套,在他这里行不通。

他这一手战术制定出来,几乎每一个经历过四二年,日军对华北大扫荡的干部都感觉到异常的眼熟。这不是当年日军对付太行山八路军的战术吗?现在反倒是被李子元用过来,对付这些土匪了?

而在军事打击的同时,为了更加有效的瓦解土匪武装。李子元在与军政委商议之后,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瓦解。除了动员家属上山喊话之外,对土匪活动猖獗的地区,实施严格的归屯并户以及物资进山的管控。

对主动下山缴枪的土匪,采取了不予追究之前的责任,或是在罪行上给予一定的减刑。甚至给予一些奖励的办法,加快瓦解匪徒武装。提供有利线索的并抓到匪首的,甚至还给予一定的重奖。

对死硬顽抗到底的土匪,李子元则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手段。甚至在一次追击作战之中,对被部队四面合围,困守一个山路崎岖难行山头上的千余残匪。考虑到强攻可能会造成巨大伤亡,李子元干脆下令停止攻击。

直接调了一个炮兵营,以及一个重迫击炮连并两个团属迫击炮连,上来就直接打了上千发炮弹。这上千发炮弹下去,山上从


状态提示:第八百一十七章 剿匪战术(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