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三韩和公孙康和公孙恭就没有什么问题,至于兵马吗,至少需要三万精锐。
事情想好了之后,公孙续就跟李儒和陈宫说了出来,两个人经过思考,也是觉得主公的方法不错。
李儒和陈宫赞成不说,这个也是自己主公的命令,所以,他们二人也是积极的配合公孙续。
而这一次,公孙续出征,就决定把陈宫待在身边,陈宫听说要跟主公出征,他自然没有什么意见。
于是,公孙续的一系列的命令,就传达了下去,正好公孙续手下的文武,都在邺城,这样整掉他们也不太费劲。
而兵马之中,公孙续就不能光在冀州调集,凡是公孙续的治下,公孙续都在他们那里调集了一些人吗。
并且,让李儒和赵云负责募集新兵,争取让自己的治下有十万大军,而到目前为止,公孙续治下,也只有七万来人,所以,他们还需要募集三万新兵。
而公孙续的兵马之中,就只有他的心腹没有什么问题,并且还战力十足。
所以,公孙续这一次绝对不是募集三万新兵这么简单,公孙续还想对自己兵马进行一次大换血,因为这些人马之中,多数都是俘虏别人的,还有两万来人,是乌桓和匈奴的人马。
南匈奴虽然覆灭了,但是这些匈奴人自然不想死,而公孙续也有意的收留了他们,所以,这些人自然也是对公孙续有了一些忠诚。
这里公孙续还要感谢刘豹,如果刘豹是一个大能者,即便刘豹对南匈奴的命运,没有什么能力挽回的话,那么公孙续想要轻松收服一些匈奴俘虏还是不太可能的。
好在,刘豹够废物,也好在公孙续够英明,而这一次,公孙续不单单要带着自己的三万精锐,他还要带着两万异族改变过来的人马。
南匈奴的特殊,就导致了,他们对投靠公孙续没有什么反弹,而乌桓也是由于楼班的无能,才导致了,从他楼班开始,就算是顺从了公孙续。
虽然,楼班有些自己的小心思,但是公孙续就根本没有在乎于他,这也就是导致了楼班的悲哀。
现在,公孙续还真的不想推翻乌桓,至少,在公孙续和鲜卑开战以前是这样的。
而让李儒和陈宫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公孙续不但派出了五万人马,还调集了高览、夏侯兰和鲜于辅,自己还亲自出征,并且把陈宫作为军事,也带在了身边。
十天之后,公孙续的大军就整军完毕,大军在公孙续的一声令下就全军向东出发。
而这一路上,都是公孙续的地盘,自然没有什么问题,并且粮草军械问题,自然有人去大力,并且沿途没过一处城池,不管是太守还是县令都会出来迎接。
这些出来迎接他的人,公孙续并没有这么要求他们,但是,这种事情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下级对上的尊重吗?
如果,公孙续不管去哪里,都没有人理睬于他,到那个时候,公孙续不但心里不舒服,恐怕也的自我反思,还更该应小心些了,因为有人叛变的日子不远了。
古代朝鲜半岛南部有三个小部族,它们是马韩,辰韩、弁韩,合称三韩。当时朝鲜半岛北部为汉四郡{卫满朝鲜被汉朝所灭,设立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及临屯郡,史称汉四郡}。
三韩演变成百济和新罗。后来百济被中国唐朝所灭,百济国皇室成员向中国唐朝称臣,并也成为了中国的熊津都督府,其存在时期后来被称作“前三国时代“,百济、新罗属不同民族。
大韩民国之韩即来自于朝鲜王国的末代国号大韩帝国,而大韩帝国的国号便来自于古代的三韩联盟。现在的朝鲜民族的成员均称自己为“三韩子孙“,这一点和华人自称“炎黄子孙“的缘由相似。
三韩是公元前二世纪末至公元后四世纪左右朝鲜半岛南部三个部落联盟,包括马韩,辰韩和弁韩。其中马韩是三韩中最强大的,被三韩拥立为“辰王“,定都目支国,统领三韩之地。
四世纪时,华夏扶余诸部建立了百济国,辰韩中的最强大的斯卢部统一辰韩,建立新罗国,弁韩则逐渐融合成为伽倻国,后又被新罗国所兼并。
三韩在西汉时便与华夏有密切交往,其中,辰韩因语言、称谓、器物等与秦朝相似而被称为“秦韩“。《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曾提到:“桓、灵之末,韩濊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此系“韩国“这一名称的最早记录。
公元前后,朝鲜民族进入“前三国“时代,在这之后的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金氏新罗、王氏高丽、李氏朝鲜先后统一朝鲜半岛,从未以“韩国“为号,但“韩“仍然作为其政权的别称,如高丽太祖王建曾声称“朕赖三韩山川阴佑以成大业“,在公元1882年签订的华夏朝鲜商民水陆贸易章程中,便称朝鲜人民为“韩民“,公元1894年清朝在向日本开战的诏书中也说“拯韩民于涂炭“,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则有“征韩论“。
公元1897年10月12日,朝鲜王朝第26代君主高宗李熙即皇帝位,并于次日在敕令中称:“我邦本为马韩、辰韩、弁韩三韩之地……及高丽时吞并马韩、辰韩、弁韩,是谓统合三韩……定有天下之号曰大韩。“遂改国号为“大韩帝国“。于是韩国这一名称被启用。
三韩所在的具体位置存在争议。不同时期,三韩的边界也不断的变化。朝鲜民族古代官方史料三国史记记载马韩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后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