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意外,天下的舆论一片倒,纷纷指责那些偷税漏税的不法商人,再次将他们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百姓口诛笔伐的对象。
再加上大明日报的从中怂恿,暗中的推波助澜,连续推出好几个头版头条的版面,评论此事,不断地渲染偷税漏税的危害,使得朝廷损失大笔的财政收入,而损失的这笔财政收入,以各种的形式,全都转嫁到老百姓的身上。
所以,大明的百姓怒了,大明的名家大儒和世子怒了,纷纷拿起自己的笔杆子,撰写文章,向大明日报社投稿,从忠义礼智信方面,唾骂那些商人。
一时间,民意汹汹,濒临了一个爆发的临界点,商人可谓是鹤立鸡群,沦为千夫所指的对象。
乾清宫之中,崇祯淡然地坐在那里,倚靠在龙椅之上,双手交叉,支撑着下巴,眸子里闪烁着莫名的光芒,一脸的风轻云淡之色,正在听着曹化淳的汇报,而对面站着之人,还有户部尚书毕自严和商部尚书林宗载二人。
“启禀皇上,如今之时,天下可谓是群情激奋,民意汹汹,对那些商人恨得几乎是牙根痒痒,若不是朝廷提前做了布置,命令各州府县城,加强城内的巡逻力度和强度,维护日常治安,恐怕那些老百姓早就闹了起来,找商人的茬。”
“而且,现在的商人,个个犹如惊弓之鸟,害怕的惶惶而不可终日,如履薄冰,看到老百姓,就好像耗子见到了猫一样,紧张不已,深怕那些老百姓打砸了他们的府邸,以泄私愤。”
“除了那些名声极好的商人,平时没少救济周围的邻里邻居,附近的百姓,情况要好一些,余下之人,只要是外出,全都是一身的朴素,老百姓的打扮。”
“就连那些权贵,世家子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波及,由于朝廷加强了对他们的监管和惩罚力度,以及以前的种种教训,面对群情激奋的老百姓,他们也是不敢惹,不得不退避三舍,伪装成普通人。”
......
这一刻,大殿里的这些人,才是真真正正地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其中所蕴含的威慑性;这才意识到,皇上为何那么坚持创办大明日报,给予莫大的支持,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不断地扩大他的规模,以京师为中心,向周围蔓延。
现在这个时候,凭着其官方属性,以及莫大的规模,大明日报社的舆论引导力,得到了最大化的凸显,远比御史台的那些御史的嘴还厉害,还让人心惊肉跳。
在这个紧张而又极其敏感时刻,没有一个人敢为商人们说话,否则的话,一旦传出去,虽无性命之忧,却是永无宁日,走在路上,遭到百姓的白眼与仇视。
更有甚者,还针对说情者的家人,指指点点,鼓孤立他们,有时候,上街买菜,没有一个小商小贩愿意卖。
原因很简单,这些小商小贩还算不上商人,都是老百姓,将自家的菜拿到城里变卖,赚一些散碎银子,想起自己以往承受的重税,自然而然地,怒意胸中来,不仅不卖东西,还脏话连连。
曾经就有那么求情的官员,不仅遭到了孤立,来自于各方面的软刀子,每天清晨之时,前后门之前,都被人泼了大粪,如此情形,舆论高压之下,那个官员只得辞官,带着家人,狼狈而逃。
崇祯听得频频点头,神色虽然平静,但眉宇间还是萦绕着几分得意之色,嘴角更是微微上扬,流露出一抹邪恶而腹黑的笑容,同时,他心里也清楚,这种情形不会持续多久,随着时间的流逝,民意就会冷却下来,更是再也不敢针对商人与士绅,叫板权贵。
原因很简单,他们虽然非常憎恨商人,但也非常依赖商人,如果没有商人做生意的话,他们手中的东西就中转不出去,也买不到所需之物。
所以,崇祯的心里更是明白,舆论的威力虽大,民意虽可用,但也要有个度,否则的话,一到超过了这个度,那就是杀敌一千,自损三百,杀人又伤己,就是非常明智了。
而且,这一切的一切,士绅与权贵之所以那么害怕,不敢轻易出家门,群情激奋的民意只是一方面,主要还是因为山西八大奸商的风波,个个都是抄家灭族,杀得人头滚滚。
尽管是相距千里,尽管没有亲眼所见,这些人也能想象得到那种场景,一千多人被砍头,恍惚之间,就好像闻到了空气里的血腥味,让他们心惊,让他们害怕,让他们胆寒,没有人不怕死。
这个时候,曹化淳刚一说完,崇祯的目光又转移到了毕自严和林宗载的身上,他们之间徘徊,询问道:“毕尚书,林尚书,你们那边又是什么情况?那些士绅和商人有没有什么表示?”
两人对视了一下,瞬间达成了某种共识,再次迎向崇祯那兴致勃勃的目光之时,毕自严站了出来,缓缓回道:“启禀皇上,目前为止,从各地上报上来的消息,尤其是江南各地,几乎是朝廷的告示张贴没有几天,那些士绅就纷纷行动了起来,主动补缴拖欠和隐瞒的税款。”
“由于时日尚短的原因,对于地方的税收收入,无法得到具体的统计数字,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仅就一个顺天府,乃至于整个北直隶而言,截止到现在,那些士绅与商贩补缴的税款,就达到了二百万。”
听到这番话,崇祯脸上的光芒愈发的炽盛了,故作一副若有所思之色,沉吟道:“嗯....撇开关西七卫、俄力思军民元帅府与斡难河卫不讲,朝廷已经失去了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