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大明铁卫>第四百零五章 尚可喜的投靠

宣召陈雨入京受赏的圣旨在朝会后第二天就发往了铁山,这种高效率以往在大明的官僚体系中是无法想象的。

一般情况下,一道涉及升官和兵权更替的圣旨没有经过兵部、内阁、司礼监、皇帝等多道程序扯皮,不花上个把月的时间是很难顺利出炉的。不过在“倭国来朝”的大背景下,加上崇祯的亲自关注,这道圣旨从宫中拟定到内阁票拟,各个环节都一路绿灯,畅通无阻,各级官员们也不愿得罪陈雨这位火箭般升起的政坛新星,人家屡屡立下大功,简在帝心,前程无量,年纪轻轻就位列三孤,何必在程序上的事上面拖延,触怒这位新鲜出炉的太子少保呢?

圣旨送达铁山之后,文登营上下都喜气洋洋,与有荣焉。自己的老大在短短两三年内,就完成了跳跃式的晋升,从一个小小的军户,一路升至千户、卫指挥使、营指挥使,头衔更是一大串,左都督、前锋将军、文成伯、太子少保,而且还有上升的空间,跟着这样的人物混,只要肯努力,要钱有钱,要官有官,怎么能不高兴?

部属和官兵高兴不说,普通军民也是兴高采烈。在文成伯的治下,很多人脱离了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困苦,家家有田种、人人丰衣足食,对于老百姓而言,这就是梦寐以求的好日子了。现在皇帝要招文成伯入京封赏,说明其位置稳固,铁山卫会继续繁荣昌盛下去,好日子也会持续下去,百姓们自然开心。

消息传开后,铁山卫家家户户放鞭炮庆祝,像是过年一般。陈雨的部下也相继登门拜访,祝贺上司的飞黄腾达。一时间,总督府前门庭如市,热闹非凡。

陈雨迎来送往了一拨又一拨的人,颇有些辛苦。他也明白,中国历来讲究人情往来,这是部下集体表忠心,也是自己凝聚人心的机会,累是累点,但是不能寒了部下的心。

邓范、蒋邪等心腹是最先登门的,送走他们后,尚可喜也从皮岛赶来祝贺。对于这个特殊的对象,陈雨没有怠慢,亲自出门迎接。

尚可喜寒暄一番,恭维了陈雨的晋升之后,提出了来意。

“如今东江镇日渐式微,朝廷也不重视,粮饷更是全靠伯爷与登莱那边斡旋,才能维持下去,下官不敢想象,万一伯爷调离,东江镇该何去何从?”

陈雨一边猜测着对方的真实意图,一边打着哈哈:“东江镇位置险要,还有数万军民,朝廷不可能不管的,尚总兵多虑了吧?”

尚可喜正色道:“以伯爷的眼光,自然能看到东江镇的困境,下官也不避讳,就直说了吧。毛帅时代,东江镇可以牵制鞑子,朝廷还算颇为重视此处,粮饷的拨付转运也不曾拖延、克扣,可是毛帅一死,继任的黄龙难以服众,东江镇分崩离析,就此走了下坡路,朝廷已经有人提出过裁撤东江。到了伯爷经营铁山后,鞑子已经难以跨越鸭绿江,东江镇的牵制作用已经微乎其微,处境非常尴尬……”

陈雨笑了笑,没有接话。尚可喜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现在的处境,如果说以前还能拿东江镇牵制鞑子说事的话,那么铁山卫建立后,尤其是随着鸭绿江防线的完善,孤悬海外的东江诸岛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在原本的历史上,如果没有铁山卫的搅局,皇太极亲征汉城一役,东江镇本应该被满清从地图上抹掉了,尚可喜本人也成了清廷的三顺王之一。

“……就在伯爷将鞑子贝勒杜度送往京城之后,下官已经听到了风声,朝廷又有人重提裁撤东江镇之事,说是有文登营在,鞑子不敢轻易南下,花费巨额粮饷养着这几万人毫无用处,不如节省下来用于西北征剿流寇。”尚可喜说,“下官思来想去,与其被裁撤,还不如彻底投奔伯爷,成为文登营的一份子。当然,这么做并非为了保全自己的总兵一职,而是为了东江诸岛数万军民的生计。不情之请,还请伯爷成全。”

加入文登营?

陈雨沉思起来。当初他插手皮岛兵乱,顺势推尚可喜上位,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保留东江镇这一支兵力共同对付清军,同时防止尚可喜等人步孔有德等人的后尘投奔满清。对于东江镇将来的出路,并没有明确的计划,因为他也没有想到自己的晋升速度会这么快,一下子就从千户跨越到了太子少保,并掌握了一省的军政大权,成了尚可喜可望不可即的存在,还间接威胁到了东江镇的生存。

可是让东江镇直接加入文登营,究竟是好是坏,陈雨自己也不能肯定。从纸面上说,接收了几万官兵,可以让文登营的实力急速扩充,似乎是好事。但是东江镇本质上还是一支旧式的朝廷官兵,军官贪腐成风,官兵素质良莠不齐,和朴实的军户、农人为主的文登营格格不入,如果直接接纳,搞不好还会破坏军中原本的军纪和氛围。

尚可喜见陈雨沉吟不语,有些着急。如果文登营不接纳,等到被朝廷裁撤,东江镇的官兵肯定会被肢解,迁移到各处军镇,自己这个总兵多半也会调往辽东或者西北前线,土皇帝般的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他焦急地说:“伯爷可是怀疑下官的忠心?下官对天发誓,只要伯爷愿意接纳,必唯伯爷马首是瞻,令行禁止。”

陈雨安抚道:“尚总兵稍安勿躁,你的心思本官明白,也不曾怀疑你的诚意,接受东江镇也无不可。只是本官刚刚被委以重任,接管山东全省的军政大权,如果这时候贸然请求圣上接收东江数万官兵,难免会被猜疑


状态提示:第四百零五章 尚可喜的投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