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重生大宋做权臣>第二百六十四章 愿者上钩

江湖儿女,首重义气,虽然大多数人只是将义气二字挂嘴边,但不可否认还是有人将义气视为自己最看重的东西。

李助,一个纯粹的江湖人,即便如今做了大楚的护国左军师,那一身江湖气却丝毫不见收敛,为人处事还是习惯以讲义气为重。不过这也不能怪李助,王庆的大楚政权比不得已经建国百余年的大宋,大楚说是一国,其实就是一帮过去依靠打家劫舍过日子的江湖好汉聚集到了一块,做了官不假,但那些规矩礼仪,过去没空去关心,现在也不想受到束缚。

李助讲义气,重亲情。如今刘以敬、上官义这两员大将被武胜军所擒,李助不能不救,而李懹这个李助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李助更是不能不救。

艺高人胆大!李助就是个身手高绝的人物,手中一柄金剑打遍荆湖无敌手。有这样的身手,张宝估计李助必会独自前来劫人,而张宝要做的,便是利用李懹、刘以敬、上官义为饵,诱捕前来救人的李助。一旦拿下了李助,仅靠马勥、马劲这两个有勇无谋的武夫是守不住洛阳城。

早先李助劝说张宝的说辞,其实并没有夸大其词。对于大宋君臣的德行,张宝实在是没什么信心。别看此时大宋君臣都在说好话哄着自己,可一旦自己没有了利用价值,或者是大宋君臣找到了可以替代自己的替代品,那翻脸也就不可避免。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张宝当然不希望自己的结局是鸟尽弓藏,而确保自家可以常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就是自己拥有足够强大的实力,自己的实力越是强大,大宋朝廷就越是不敢轻举妄动。

此番率兵回宋协助平叛,张宝并不是打算一味的消灭叛军。与常年接受正统教育的读书人不同,张宝看待事物习惯从正反两面来考虑,田虎、王庆、方腊三方造反对朝廷来讲确是大逆不道,可反过来想,若是朝廷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即便有田虎、王庆、方腊这些野心家煽动,又会有几人愿意响应。

但事实却是三方一竖起反旗,响应者云集,这就不能不引人深思。官逼民反这种事不是当权者不承认便不存在的。若是没有金国的崛起,张宝说不定还真会坐山观虎斗,最后才出面收拾残局。可现在不行啊,日薄西山的辽国不是正在冉冉升起的金国的对手,按照现在的形势,用不了几年,辽国就会如历史上一般被金国所灭。一旦辽国被金国灭了,那大宋与金国便接壤了,宋国比起辽国要富庶十倍不止,而金国暴发户在见到了宋国的富庶以后又怎能不眼红,不动心。

若是宋国军事力量强大,那也不必担心与金国做邻居。可偏偏大宋重文轻武,百余年坚持下来的国策,结果就是培养了一批嘴炮,而真正有领兵才能的武人不是流落民间,就是被文人压制的没有出头之日。要是再加上内乱,那大宋就更没指望了。

张宝不希望大宋灭亡,毕竟自己是汉人,一个由汉人所建立的国家若是被外敌灭了,在个人情感上张宝不能接受,但同时张宝也不希望自己成为别人的炮灰。救人先救己,自己要是都救不了,又何谈去救别人?

武胜军里没有朝廷的监军,只有张家的军法官跟执法队。倒不是朝廷没有指派过监军,可问题是张宝不确保监军的个人安全,这战场上那么乱,随时都有可能小命不保。大宋的监军由于朝廷重文轻武,所以所派的监军就相当于是二号的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可要是换成了武胜军,那监军这个差事就不是什么美差了。

没人愿意拿自己的小命去试探张宝对朝廷的忠心,武胜军的监军一职也就一直处于空缺的状态。而少了监军的存在,张宝做事也就少了许多顾忌。就比如眼下,对于叛军身份的李助等人,张宝就有意招降,而不是格杀勿论。

人才难得!张宝招人的标准首重人品,然后才是个人能力。能力差可以后天培养,可要是人品差,那就很难去纠正,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性格一旦定下,想让他大彻大悟所需付出的代价太大。

而张宝所看重的人品,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不能恃强凌弱,欺压良善。大宋重文轻武,武人难有出头之日,其中也就不乏有为求生计而误入歧途的。比如马勥、马劲,这兄弟俩本是富户子弟,打小好武厌文,其父见此也不强求,花钱请来名师教授兄弟俩武艺,指望他二人将来艺成之后能够投效朝廷,光耀门楣。

只是兄弟俩的性情耿直,属于眼里不揉沙子那一类,看不惯官场上的溜须拍马,去了一趟京城汴梁,然后便又回到家中。兄弟俩的武艺也没白练,散家财招募了一帮人便落草为寇。但落草归落草,兄弟俩对于打家劫舍却有自己的原则,妇孺老人不劫,落单行人不劫,和尚老道不劫。

这也不劫,那也不劫……马勥、马劲兄弟的日子自然也就不怎么好,可也因为这样,兄弟俩对了李助的脾气,也因此被张宝给看中了。马勥、马劲的武艺在王庆军中并不算顶尖,滕戡、縢戣兄弟俩就比他们兄弟俩强。但张宝却看不上滕家俩兄弟,只因为这二人的人品不咋地。老大滕戡人称下山虎,好杀人,常以杀人为乐,而老二縢戣则是个地地道道的流氓,人称食色虎。

如今张宝奉旨讨逆,但张宝的武胜军又不同于吃着大宋俸禄的官军。马勥、马劲兄弟在张宝眼中算是做人有原则的义贼,值得费点心思招揽,至于像是滕戡、縢戣那种人


状态提示:第二百六十四章 愿者上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