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重生大宋做权臣>第三百一十三章 练手

随着安东军的插手,西夏此时已经顾不上去履行跟金国刚刚才谈妥的结盟了。李乾顺要先熬过安东军这一关,若是连国都没了,再有诱惑力的条件也与西夏无关。国与国之间,永恒存在的惟有利益二字,什么睦邻友好,必要时那都是可以舍弃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老祖宗早已看透了这一点,只是有许多人还是会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执迷不悟,直到最后幡然悔悟,那时却已经为时已晚。

张宝来自后世,自是不会轻易相信他人,有太多的经验教训可以借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必要的防范,那是很有必要的。至于别人的解释,先把人干趴下再说。

面前来势汹汹的安东军,西夏国主李乾顺一面调兵遣将组织抵抗,一面派出使者希望劝说安东军罢兵。或许西夏这时真的有点病急乱投医,不光派出使者前往西京道面见耶律敖卢斡,更派出一队使者赶往大宋汴梁,可偏偏就是没派人去求见安东大都护张宝。

求饶都找不准正主!看来西夏君臣这是真的慌了手脚。不过张宝这次决意出兵却不是单纯只是想要教训一下西夏。单从地理位置而言,留下西夏就如芒刺在背,张宝不希望在自己集中力量对付金兵的时候还要提防来自背后的威胁。早先因为不想与耶律敖卢斡因为西夏的问题闹僵,这才暂时放弃解决西夏的想法,但如今西夏自己找死,张宝自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早在出兵以前,张宝的安东军就已经将西夏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尤其是驻守朔州的安东第四军,对于主公的心意,李懹心领神会,积极备战,就等着时机成熟后动手。

而西夏方面却对安东军的情况估计不足,战前并不认为安东军有余力在帮助辽国抵抗金兵的同时还能征伐西夏,结果轻敌导致了战事不利,局势落了下风。

战事开始以后西夏也不是没有想过要挽回颓势,但这次的对手却并非昔日的大宋西军可比,无论是领兵将领还是普通兵卒,其能力都在老对手宋军之上。而且更要命的是,安东军似乎十分了解西夏的内情,各地驻军的多寡,领兵将领能力的高低……似乎全在安东军的掌握之中。

面对势如破竹的安东军,李乾顺不得不想方设法拖延时间,但安东军主将李懹却像是早已看穿了李乾顺的伎俩,压根就不理会西夏使者的到来,继续挥军高歌猛进,当着西夏使者的面攻破了夏州。

安东军不愿议和,耶律敖卢斡以及大宋汴梁那里又久久没有好消息传来,至于新盟友金国,那是更不用做任何指望。李乾顺此时只能靠自己,但仅凭西夏一国之力,实在难以抵挡武装到牙齿的安东军。

西夏本就不富裕,别看地盘不小,但沙漠戈壁却占据了近半数的国土。而李乾顺虽是一位明主,怎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当初接手的就是个烂摊子,好不容易积攒了一点家底,也在之前的宋夏之战中消耗的差不多了。当时西夏击败了入侵的大宋西军,士气正旺,怎奈粮草辎重不足,李乾顺只得见好就收。若是粮草充足,李乾顺又怎会不趁机反攻大宋,真当李乾顺是个爱好和平主义者?

只有弱国才需要左右逢源,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李乾顺生不逢时,本想要借与金国结盟获得金国的好感,从而在日后宋金交恶时继续左右逢源,或者在金国对宋的战争中趁机占据大宋西北,却不想大宋西军这个威胁不在后,安东军又冒了出来,现在更是用实际行动摧毁了李乾顺对西夏未来的畅想。

一念之差,自身难保。李乾顺此时想要回头为时已晚,若是他没有跟金国结盟,那即便张宝想要收拾西夏,到时也会有耶律敖卢斡等辽人出面阻止,毕竟辽夏一直都是盟友关系,张宝在不与辽国翻脸的情况下自然会有所顾忌。但现在,西夏与金国结盟了,那在辽国的眼中,西夏也就成了叛徒。

叛徒,永远都是招人恨的。无论出发点是什么,背叛总是难以饶恕的一项罪过。西夏为了自身利益而放弃了与辽国的“友谊”,那此时安东军攻伐西夏,辽国选择袖手旁观两不相帮就已经算是厚道,再想让辽国为西夏向安东军求情,那就有点得寸进尺了。

更何况此时的辽国上下也没闲工夫去管西夏的“闲事”,金兵又来了,他们需要先解决自身面临的危机,自身都难保了,哪还有余力去关心西夏的死活,而且为了西夏这个二五仔去得罪“金主”安东军,得不偿失啊。

找不到“小伙伴”的西夏这回只能跟安东军“单挑”了。可安东军的强悍却远非西夏一力可挡,尤其是在西夏军的精锐铁鹞子被安东军全歼以后,西夏国中的部分权贵人心浮动,开始为了自家的命运而动摇,频频在私底下与安东军走动。

人心散了,队伍就难带了。西夏虽仿照大宋施行中央集权,但国中各部族的实力依旧很强大,李乾顺敢与安东军作战的底气,便是各部族对他的支持。但随着战事不利,各部族为了自身的利益开始动摇对李乾顺的支持,李乾顺独木难支,也就预感到了末日的来临。

铁鹞子就是李乾顺手里的最后一张底牌。所谓的铁鹞子,就是重装骑兵,在战场上的突击力十分强大,但这世上就没有十全十美的兵种,要对付重装骑兵也不是没有办法。安东军里除了存在仿照唐代陌刀兵而组建的重装步兵外,更有一支长枪骑兵


状态提示:第三百一十三章 练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