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大汉的光芒>第四百零七章 一遇风雨便成龙

卫青从狄道出发,经过数日行军,终于翻越了乌山,而前面山势逐渐下沉,他们方才进入了一条宽不过一里的狭长谷道。

谷道两边峭峰相夹,横空悬挂,欲飞似坠,险而不奇。

他此时才知关于祁连山势的描绘不是虚说,以前随刘彻出河西转战千里的时候,没有时机一览风采,今日一看,现实甚至比文字叙写有过之而无不及。

站立道旁,看将士们从身边走过,少年霍去病情不自禁地回头望去,乌山已经被甩到身后,恍然成了他们惊心动魄的回忆。

但他没有望梅止渴的情绪,因为渡过祁连山后,他们还要坐上预先储养的战马,千里行军。

对生在中原、长于长安的霍去病来说,第一次作为大军统帅的旁观,率领小股部队出征,想起刚刚过去的六天,不禁感慨造化的扑朔迷离。

那是怎样的六天啊!乌山上的气候飘忽不定,刚刚还是艳阳高照,只要山谷间飘来云彩,顷刻间就风吼雪飘,寒气刺骨。

风雨幻化,令人惊叹。

愈发佩敬于上天的力量……

刀子一样的风刮过脸面,头发上、肩膀上于是落下厚厚的雪花,在身旁簇簇而积,恍然冰封。

风吹透铁甲,贴着将士们的脊梁,那是一股透心的凉。

漫天的雪雾,从这个山头飘到那个山头,迷住了本就不好走的道路,一不小心就会坠落百丈崖底,险象迭生。

早在大军进驻狄道时,陇西太守就提醒他一定要备足御寒物品,这山是不好渡的。

但还是有不少的士卒没有翻过山峰,就永远地葬身在大山深处。

代价不小,可要想神不知鬼不觉地围堵,令匈奴崩盘、减少伤亡,这是最合适的计策。

在这样的气候下,多在山上待一个时辰,就意味着要多付出生命的代价。

未战而先折兵,他是难以面对这些士兵的亲人……

霍去病十分严肃地对李桦道:“大将军有命,传令各路司马,督促将士们加快速度下山,千万不要停下来。”

“诺!”

李桦的话还没有来得及出口,就听见耳边传来雷鸣般的吼声,惊变暴发。

接着,对面山坡上卷起冲天的雪尘,从峻峭的崖顶滚滚而下。

顷刻间,十几名年轻的身影就被淹没了,受了无妄之灾。

霍去病和李桦惊呆了,生命的旅途有时候就是这样,乌山以这样的冷酷接纳了一群青春的躯体。

那一天,李桦没有从霍去病的眼中看到一滴眼泪,这种坚韧和深沉似乎超越了他的年龄。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打一仗,霍去病的心就覆上一层冰,或者一层铁,使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无情,他的唯一目的,仿佛只有一个,那便是胜。

只有胜利者,

才配享用和平……

后来,漠北大战结束后,当皇上颁赐封赏时,朝廷中有人也议论过,说他带兵严酷。

可只有李桦知道,这种严酷背后所潜藏的是侠骨柔肠。

有一种人,刀子嘴豆腐心,真正经过历练,才配得地上一遇风雨化成龙的尊荣。

此时,当他们即将走出大山的时候,卫青还来不及与他们一起感慨,就把思路转到对战事的部署上来了。

李桦领着前军司马赵破奴从当地找来的向导来到卫青面前。

向导说往前再走三十里,就出了谷口,而南部是匈奴人的漠口草原,往北走就是荒漠。

“嗯……驻扎在此地的,可是那浑邪王的军队?”

“此地是濮王的辖区。”

卫青又详细地询问了匈奴军的习惯和部署,向导也只能回答个大概,霍去病在旁听了,不甚了了。

但他很快释然了,这个向导不过是从陇西流落到此的汉人,又能知道多少呢?

卫青深知时间的紧迫,调来马匹后,便要李桦率领人马加快前进,务必赶在黄昏前把行辕移到距匈奴最近的谷口。

在李桦即将出发的时候,卫青又叫住了他:“传令下去,记住,凡从谷口进来的人,两日之内不能出谷,违令者,斩!”

当夜,汉军在古浪谷宿营,沿着谷道一片帐篷,绵延长达十里。

而霍去病的行辕,便在距谷口约二里的一座山洞里。

李桦事先选了这洞,刚刚把一切收拾好,霍去病就带着卫士到了。

一进洞口,他就觉得一股暖气扑面而来,霎时间直接驱除了身上的寒冷,他定神去看,才发现里面是用干牛粪生了火。

李桦道:“此地寒冷,树木稀少,当地的牧民都是用牛粪取暖的,咱们也学他们一样,用上了这个。”

“将士们都有么?”

“小将军,从午后进入谷道时起,各路司马和校尉就令什长带着士卒去拾牛粪,加上牧民送的,现在扫目望去,大概都生上火了,哈哈哈,说不定他们正在围着火堆吃着糇粮呢!”

还略带稚嫩的霍去病点了点头,又要卫士下去传话,取暖也要隐蔽,不可将军队行踪暴露。

说完这些,他才抓了一把糇粮,和着干脯塞进了口里。

自打离开狄道,他一路上就吃这个,现在到闻个那味就饱了。

但他还是伸了伸脖子,强迫自己咽下,然后坐下来,便饶有兴趣地询问起了军情:“细作回来了么?”

话音刚落,就听见谷道上传来沉闷的马蹄声,李桦出门去看,只见两人骑着马匆匆上坡来了。

原来是军侯和屯长。

军侯瑟缩着身体,牙齿打


状态提示:第四百零七章 一遇风雨便成龙--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