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可以说是明朝废除丞相之后出现的一个畸形产物,明朝最初沿袭元朝旧制,有中书省,有左、右丞相,但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却突然废除了中书省和左右丞相,名义上是分中书省之权于六部,实际上却是他一个人大权独揽,又当皇帝,又当丞相!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中书省和左右丞相呢?
大明朝廷的解释是,以韩国公李善长和左丞相胡惟庸为首的淮西朋党集团势力过于膨胀,意图谋反,想要谋朝篡位!
事实上,所谓的淮西朋党集团谋反并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胡惟庸最大的原罪就是因为他过于迷信丞相的权力,很多事都不请示朱元璋就以丞相之权擅自处理了!
他这样搞,让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极度不爽。
朱元璋认为,所有人都要听他这个皇帝的,所有事都必须由他这个皇帝来拍板,而丞相却有决策权,可以擅自处理一些事务,这样肯定不行,所以,他直接把中书省和左右丞相都给废了!
一个人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大明这样庞大一个帝国,事务之多,简直无法想象,废除中书省和左右丞相之后,还没过几个月,朱元璋便发现,他一个人还真管不来这么多事,于是乎他又仿照宋朝旧制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文华殿、东阁诸大学士,协助其理政,这就是内阁制度的雏形。
起初,内阁并没有什么权力,因为内阁大学士本身只有正五品,其主要职能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奏折,也就是把下面官员呈上来的奏折仔细看一遍,按事情大小和紧急程度排个顺序,以方便皇帝批示,并将奏折上有疑问或者疑难之处查清楚,以方便皇帝垂询,就跟后世的文秘一样。
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职权才慢慢变大,内阁大学士也不光是正五品的秘书了,其本身大多都身兼六部尚书,拥有一定的参政权,其职能也慢慢从文秘向丞相转化。
这个时候,大明朝廷也慢慢形成了完善的政务流程。
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都由通政使司汇总,由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给朝廷各衙门执行。
内阁草拟的处理意见,一般都会另外用纸写出来,贴于相应的奏折上,这叫票拟,而皇帝则会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明朝的皇帝除了一开始的太祖和成祖,后面可以说是越来越懒,他们一般都不会亲自批阅所有奏折,而是批几本重要的,意思一下,然后便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为执笔,按他们的意思对剩余的奏折进行批示。
这样,就使得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权力很多时候都凌驾于内阁之上,以致明代成了宦官为祸最烈的朝代。
不过,到了崇祯这里宦官为祸却不那么容易了,因为崇祯之勤勉直追其老祖宗朱元璋,所有奏折,他都会亲自做出批示,司礼监秉笔太监基本成了摆设!
所以,崇祯朝的宦官都不是很出名,像先后执掌司礼监的曹化淳和王承恩,基本上没什么存在感,更没有像魏忠贤那样熏天的权势。
这个时候,王承恩还不知道他会执掌司礼监,他只知道,皇上让他去传温体仁来觐见肯定是有深意的,但他想了半天,想的肠子都打结了,还是没想明白,皇上到底是什么个意思。
崇祯经常做出一些看似很睿智的事,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情,他让王承恩去传唤温体仁其实就是想吓唬吓唬温体仁,让温体仁老实点,不要认为他什么都不知道,好糊弄!
温体仁看到王承恩,着实吓了一跳,要说治国安邦,他是狗屎一堆,但要说起愚弄皇上,争权夺利,他却是行家里手,从看到王承恩的那一刻开始,他便已经明白,福广那边肯定是出事了。
崇祯想通过王承恩吓住他,让他不要玩什么幺蛾子,他看到王承恩之后却是满脑子的幺蛾子!
王承恩竟然回来了,福广到底出了什么大事呢?
文渊阁到乾清宫总共也就三百来步,温体仁的脑海里却转过了不止三千个念头,那幺蛾子简直充满了他整个脑海。
崇祯想让他老实点,可能吗?
他这会儿满脑子都是各种糊弄崇祯的办法,不管张捷和史范在福广干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他都有相应对策,他都能糊弄过去!
一场君臣之间的较量就这么开始了,这是一场糊弄与反糊弄的斗争,到底谁会获得胜利呢?
温体仁走进御书房的时候还显得相当的正常,他一进来便按君臣之礼,跪地上参拜了一番,这时候,按道理,崇祯应该让他起来说话,但是,崇祯并没有这么做,因为崇祯想让他明白明白,到底谁才是皇上,谁才是掌权的。
温体仁在地上跪了大约一炷香时间,还没听到崇祯发话,他心中便已经明了,这次怕是麻烦大了,张捷和史范肯定捅大篓子了!
他不用抬头也知道,这会儿崇祯肯定正生气呢。
崇祯的确在生气,而且越想越气,他竟然信了这家伙的鬼话,提拔两个阉党余孽当总督和巡抚去福广“刮地皮”!
张捷和史范这两个狗东西,还没到福广便吃到了朝廷上万两银子,到了福广之后更是把月港和珠海的税赋都给弄没了,那可是三四百万两的税赋啊,这么大的亏空,怎么补的上啊,这两个狗东西!
他很想把桌上这沓子纸一把砸温体仁脸上,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