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都市现代>百工匠心>第65章 半刀泥

“什么?半刀泥!”

鲁善工大吃一惊,看着唐明好奇道:“难道是传说已久的玲珑瓷?”

唐明微微一笑,摆手道:“别听老丁咋咋呼呼,玲珑瓷可不敢当,那是宋代失传已久的千古绝学。我只是略通皮毛而已,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哼,少在我面前假装低调谦逊!”丁老一瞪眼,笑骂道:“有这种好手艺还不赶紧多传给后辈?难道非得等你老的提不起刀才行?”

“哎,谈何容易!”

一句话让原本高兴的唐明瞬间低沉下来,长叹口气道:“不是我不想传,而是没有人能做到!”

“你们也知道,所谓半刀泥,其实也是一种陶瓷刻花技法。说白了就是一边深一边浅的刻花刀法,原本是在继承景德镇宋代刻花装饰工艺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

“图案纹饰简练明快,手法以印花、刻花和堆塑为主。其中半刀泥法的刻划纹样,每根线条都具有深浅变化,虚实相间,使图案有凸起之感。”

“刀法讲究灵动跳脱,奔放潇洒,轻快酣畅如行云流水,可谓鬼斧神工。其如冰似玉的艺术效果,成为当时陶瓷装饰的一种主流。”

唐明回忆道:“想当年我的师傅黄卖九,14岁开始学习陶瓷绘画,由于酷爱这门艺术,从小便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难能可贵的是其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帮助他逐渐摆脱一般工匠墨守成规的陋习,不仅在陶瓷绘画上,而且在陶瓷雕塑等不同领域都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上世纪70年代,由他创立的半刀泥瓷雕技法,上承宋代影青刻花,清代雍正、乾隆刻划花的技法,师古不泥古,推陈而出新,以刀法的深浅变化塑造艺术形象,产生出强烈的立体感。其作品影青刻花皮灯曾被选作人民大会堂内装饰艺术品,作品广受国内外藏家所珍爱。”

说着从屋里拿出一套茶具,放在桌上,鲁善工眼前一亮,好漂亮的影青瓷。

“所有素面刻花都是在继承景德镇宋代刻花装饰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瓷质洁白如玉、釉色莹润、胎薄透明、刻花纹样流畅生动、精巧细腻、在灯光映照下,通明淡雅、玲珑清晰,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

唐明随手拿起一个茶杯,在灯下不停转动,瞬间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就算没有水,仿佛清波荡漾,美不胜收。

“影青瓷是半刀泥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运用清新淡雅的青釉与半刀泥的技法相结合,瓷器剔透如玉,雕花精细,应用于文房四宝、功夫茶具之中,更能体现文人雅士之志。”

“除传统的写实外,更多的是兼工带写,强调写意和抽象共生共荣,相辅相成。写实者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将描绘对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精美绝伦。”

“写意者泼辣大度、气势磅礴,袅袅数笔,形神皆出,扑面而来潇洒的笔墨神韵和情怀。可谓匠心独运、意蕴深邃,令人余味无穷。”

丁老赞叹道:“景德镇传统名瓷中有一种薄胎瓷,薄如蝉翼,轻若浮云。利坯难度最大,尤其在最后阶段,真可谓是争胜负于一丝一忽之间,定成败于一刀一息之上,少一刀则坯体嫌厚,多一刀则坯破器废,即使是一个大喘息也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如果没有娴熟精湛技艺、没有必胜信念、没有顽强毅力、没有一丝不苟精神、没有良好心理素质,都无法取得关键的最后一刀的胜利。”

“眼前这套茶具就是薄胎瓷之精品,算是老唐毕生最高水平的代表作。”

唐明慢慢挺直身,眉宇之间难掩自信之色道:“利坯技术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乃陶瓷艺人长期实践的结晶。唐家先祖曾有云:款式粗细,关乎旋手之高下,故旋匠为紧要之工。”

鲁善工紧盯着桌上的茶具,强压兴奋,慢慢伸出手,轻轻拿起一个茶杯。金手指发动,瞬间进入幻境之中。

只见四十多岁的唐明左手拿着素胎,右手持刀,神情专注,先在素胎上用毛笔抹上一层水,刻刀向外移动,一半露在外边,线条一边深一边浅,让素胎呈现倾斜状。

“半刀泥!单刀侧入!”

各种信息传入鲁善工脑海,双手微微颤抖,新的技能注入,这就是传说中的半刀泥。

唐明屏住呼吸,全神贯注,眼里只有素胎和手中的刀,在不到一毫米厚的瓷坯上雕刻出立体效果的图案,多一份力则坯破,少一份力则无立体效果,力用到恰当方能成。

线条简洁、体态修长、转折流畅、对比强烈。完全摒弃清代以来那种繁缛、满饰、华贵、浮躁的宫廷之风。

以简练、空灵、淳朴、明快的风格,一扫昔日拘谨沉闷、生硬刻板的时弊,瓷器被轻松活泼、生动灵便的特色所取代。

鲁善工痴迷的看着对方行云流水的动作,不带一丝烟火气,十分佩服。要知道薄胎最少要经四十多道工序,分三次烧成。

尤以利坯和修胎最为精细,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胎体厚度大多在1毫米以内。

然后还要在上面雕刻线条,仿佛在蛋壳上跳舞,悬崖上走钢丝,可想而知其中难度。

明隆庆万历年间,景德镇有个自号壶隐老人的制瓷名家,其所制卵幕杯,薄如蝉翼,轻若绸纱,一枚才四十八分之一旧市两重。

被誉作天下驰名,昊十九。所制精瓷,妙绝人巧,以流霞盏


状态提示:第65章 半刀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