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大明之朔风疾>第206节 律法 一

丰州,这是移民之后第一个春天,没有春寒,雪化得也早,似乎预示着今年会有个好收成,丰州人怀着期望,二月下旬就开始整修水利、开垦土地、春耕播种。大统领府提出的目标是今年播种面积不低于七十万亩,而且每家每户还要在山间地头多种山药蛋以备粮荒,这些活可不轻,男丁每人差不多要种十几亩地,一家男女老幼几乎都要守在地里干活,几乎累得喘不气来。大统领府下了本钱,给各百户所都调拨了一副仿制的镜面犁,还动员蒙古人带着牲口来帮忙,宣教司也喊出了“今年种地不流汗,明年逃荒要饿饭”的口号,在丰州各级官吏的带领下,这个春耕百姓几乎在拼命,田野里日夜涌动着忙碌的人群,这幅场景直到四月初才逐渐结束,老百姓总算可以歇口气了。

春耕拼过去了,大统领府却更加忧虑,最可怕的事还是不可避免发生了——新老丰州人的矛盾终于爆发,双方曾经长期敌对,矛盾一直就存在,而语言、习俗也各有不同,能凑到一起过日子本身就是个奇迹,去年面临共同的生存压力,加上李榆和绰尔济喇嘛的影响,尚能保持克制,但今年开春后矛盾再也无法掩饰,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各地卫所上报的情况令人震惊,新老丰州人相互敌视、斗殴,个别百户所还互相驱逐对方离村别居,甚至发生群体械斗,起因形形色色,也很难说谁对谁错。

这是早晚的事,大统领府的官员都清楚,鄂尔泰一怒之下到卫所巡视了,他还是老一套,谁听不进道理就用鞭子说话,其他官员却一筹莫展,李槐提笔给李榆写了几个字“水、土地、律法”,李榆看了后捂着头不住地叫苦。

蒙古人祖祖辈辈逐水草而居,视水为生命之源,对水的珍惜达到了极致,绝对不允许在河流、湖泊里饮牲口、扔东西,下河洗澡、洗衣服更是休想,在他们看来,水只能供人畜饮用,做其他任何事都是浪费。老丰州人继承了他们祖先视水如命的传统,常年不洗衣服、不洗身子,甚至吃饭用的锅碗也舍不得用水洗,看着关内来的汉人把一盆盆用过的脏水泼出去,简直就是割他们的肉,他们无法忍受了,自动组织起来看守河流、湖泊,不许汉人靠近。而关内移民也愤怒了,他们中很多人来自缺水的延绥,对水同样珍惜,但清洗食物、衣服还是免不掉的,偶尔还想洗个澡,绝对受不了老丰州人看见洗脚水也想喝的做派。矛盾去年就存在,今年彻底爆发,老丰州人掐着脖子强制人家学他们,关内移民当然不干,也同样组织起来抢水,双方为此摩擦不断甚至大打出手。

土地也是双方争执的焦点,关内汉人讲究精耕细作,每年春耕必先深翻土地、广施农肥,以保持土地的肥力,而老丰州人一块土地种两年就弃之不用,换块地继续耕作,他们的土地有的是,不在乎这点地,关内来的庄稼把式看着就心疼,这帮粗货简直是在糟蹋地呀!老丰州人也对关内人不满意,你们不是擅长种地吗,为什么不去山丘沟壑开荒,而是抢河滩平地耕作,这里水草丰盛,明明是放牧牲口的好地方呀,你们凭什么抢我们的草场,有些家伙还故意把牲口赶进庄稼地里捣乱,双方自然而然发生了冲突。

矛盾已无法回避,大统领府经过商议,在用水的问题上坚决支持老丰州人——丰州水草丰茂、河流众多,但每年都有很长时间的枯水季节,加之水利尚不完善,人畜饮水同样困难,对河流、湖泊的保护不可放松,至于关内人的习俗,只能动员大家多修水渠、多打水井来解决。李榆干脆说,老百姓争水只是个表象,说到底还是丰州太穷,试问丰州的高官们,谁家不洗衣服不洗澡,他家里的乌兰、巫浪哈就经常躲在家里洗澡,大家都笑起来,其实所谓习俗主要还是针对老百姓,如果能把水引到每个村,再有足够多的水井,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这还需要时间,在此之前只能咬牙苦干。而在土地问题上,大统领府支持新丰州人,老丰州人自己种不好地,就要好好学人家,绝不能图省事,甚至不懂装懂,李榆拍着桌子大骂,把牲口赶进地里糟蹋庄稼实属胆大妄为,粮食与水都是丰州人的命根子,毁坏庄稼与破坏水源一样皆属重罪,都必须加以严惩。

“王昉,你带宣教司的人下去,一定要把道理告诉百姓们,丰州环境恶劣,大家同心协力才能生存,谁要胆敢胡来,就让理问所用鞭子教训他们。”李榆吼叫道。

王昉兴奋地答应一声,他的行情依然不错,顶头上司云荣成天被种地放牧的事缠得焦头烂额,根本顾不上宣教司,他照样还是老大,丰州十处打锣九处有他。

最麻烦的还是律法,丰州目前除了一些大统领府颁布的政令,还是无法无天的状态,人们遵循的基本上是地方习惯,刑罚则以鞭刑为主——大断事鄂尔泰为丰州量身定做了最省事的司法体系,百户所一级由百户召集本所长者处理简单纠纷,可执行三十鞭以下刑罚;千户所一级由百姓公举断事官和陪审官,处理贼盗斗殴狱讼,可执行六十鞭以下刑罚;卫所要正规一些,设立专门的理问所处理各种狱讼,但只能执行一百鞭以下刑罚;鄂尔泰自己掌管的大法司则是法力无边,一百鞭以上狱讼必须由大法司审理,而且可以随意提审下级的狱讼,杀头、坐牢的狱讼本应由大统领召集议政官会审,但鄂尔泰不愿意给大家添麻烦,自


状态提示:第206节 律法 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