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大海商>第五十七章 科举与门阀

“经费的事等你的事完全定下来咱们再研究,实在不行,我去户部给你打饥荒去,说什么也得把你的银子凑足了。”张居正说道。

提到银子,张居正眉头紧皱,看上去他比户部尚书还要发愁。

“朝廷经费这么紧张?”况且问道。

“处处都不够用,每年征收的租赋根本不够开支。这还是官员俸禄低,要是官员的俸禄再高一些,根本支持不住,我有时也怀疑,唐宋时期的官员俸禄那么高,是怎么支撑住的?”张居正自语道。

“唐宋时期是多货币同时流通,不单纯靠银子和铜钱,布帛、粮食、茶叶都可以在市面上流通,所以才很少有大规模的银荒和钱荒,尤其是绢帛的流通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银子铜钱不足的现象。本朝布帛基本退出市场了,对银子的依赖程度过大了。”况且大胆地说道。

“嗯,你说的很有道理,古人重视绢帛比重视银子更甚。唐太宗时,长孙皇后的一个叔叔就是盗窃了国库的绢被问罪的,本朝官员可都是偷银子没人偷绢帛。”张居正想了想,觉得况且所言有些道理。

“是啊,唐宋时绢帛就是钱的一种,普遍性更大于银子,这样才不至于过度依赖银子,咱们国内没有大的银矿、铜矿,只能靠海外输入,可是现在海外输入的那点银子根本供应不上朝廷的需求,这就造成银荒了,铜也是如此。唐宋时期,绢帛虽然贵重,自己能生产啊,就是说本土就能生产钱,也就没有现在这些烦恼了。”况且道。

“嗯,的确是这个道理,可是积重难返,现在想用本土的绢帛代替银子已经行不通了,还是得想办法增加银子的输入。”张居正道。

“那就只有放开海禁,朝廷把海外贸易这一块全部抓在手上,而不是白白便宜了一些大家族和一些地方省份。”况且道。

“这样做是好,可是得罪的人太多了。而且能不能在朝廷上通过也很难说。”张居正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这事如果大人跟高相合力推动,并不难做到,那些地方大家族完全可以强力扫平,地方上换一些官员就是了。”况且道。

“嗯嗯,你这刚上任,就想大刀阔斧了?”张居正笑了。

“我这就是随便说说,大人别见笑就是。”况且知道官场种种积弊难返,不是大刀阔斧就能解决问题的,地方那些强族更是树大根深,想要拔除谈何容易,这些大家族在朝廷有深厚的背景势力,不然也成不了地方强族。

“你说皇上让你白手起家,是不是也是为了海外这一块做铺垫?”张居正问道。

“我只是猜,大人都不知道的话,估计就只有皇上自己知道了。”况且笑了。

“也未必,宫里皇上身边的太监们还是知道的,只是他们轻易不敢说就是了。”张居正道。

况且跟张居正在室内密探,仆人们都候在外面等着召唤。那些幕僚们也不敢去打扰,只是在一个屋内发着无聊的感慨。

这些人以为况且就是一个后生晚辈,靠了陈慕沙的面子才进入张居正的幕府,所以他们还是有点瞧不起这位年轻才子。

按照他们的设想,况且只是在张居正这里历练而已,以后还是要走科举这条路,考上举人,再考上进士,然后靠张居正的栽培,或者在一个地方从县令做起,或者在朝廷里从御史做起,一点点向上爬。

按照他们的想法,况且将来能有大的成就,升到尚书大学士不过是时间问题。可是没人能想到况且好像焰火一般,呼的一声,直上青云,一下子就升到锦衣卫指挥使的高位。

这些人怎么会不心酸不嫉妒,他们在张居正幕府中苦熬,即便能得到张居正的栽培,将来在仕途上一路顺风,也很难爬到如此的高位。谁能料到前几天还是他们小老弟的况且一下子就成了朝廷大员了,还是锦衣卫的大员,锦衣卫官员跟一般官员完全是两个概念,那是最接近皇上核心层的地方。

“整天说什么打破门阀,人人都可以借助科举这条路实现黄金梦,可是到头来还是出身决定命运,人家是贵族子弟,血脉值钱啊。”一个五十岁上下的老幕僚捏着酒壶叹道。

他自己是没有任何希望了,所以不是完全嫉妒况且,而是对这现象感到了失望。

“这只是特例,不是普通现象,张大人不就是从平民一路做到今天的尚书大学士吗?”一个三十多岁的幕僚道。

尽管他也是心中酸楚,感叹命运的不公平,可是他心里的梦并没有完全破碎。

“况小兄弟是特例,大人就不是特例?天底下文人万万千,有几个人有福分当上帝师的?帝师可是比贵族还稀罕呢。”那个老幕僚叹道。

“我说老董,你就别没事专门打击人好不好,你是土埋半截了,我们还想好好活这一生呢。”一个年轻幕僚不满道。

“你想好好活,谁不想,我也是从你这年纪过来的,我在你这个年纪上,比你野心更大,比你做的梦更好,可是到头来一场空。”

“其实啊,我倒是替况小兄弟感到可惜,锦衣卫再好,官再大,也是武官,现在是文官治国的时候,武官算什么,见人低一等。”一个幕僚找到了自我安慰点。

“你说的那是一般的武官,锦衣卫是执掌刑名的,属于法官,不是单纯的武官。”一个幕僚驳斥道。

“那也是武官。”

“不对,你们知道嘛,上朝时锦衣卫是维持秩序、警戒宫廷的,既不是


状态提示:第五十七章 科举与门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