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开艘航母去抗日>1421 155毫米榴弹炮

火炮被称为战争之王,火炮的压制力和费效比是导弹比不了的,所以林远在组织专家研制先进战斗机、高性能雷达和大威力导弹的时候也没有忽视火炮的发展,尽管现在林远部队装备的122毫米自行加农榴弹炮已经独步天下,可是林远并没有满足,而是让兵工厂拿出了威力更加强大的155毫米榴弹炮。

别看口径只增大了三十毫米,可是体积和半径是立方关系,口径增大三十毫米,体积的增加就是三十毫米的立方!装药量也随之剧增!再加上155毫米榴弹炮的身管比较长,炮弹也就可以做的很长,所以装药量就更大了。

不过这种155毫米榴弹炮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太沉,全炮重量高达十五吨,重量大机动能力就弱,以林远现在的技术,这种榴弹炮还没有办法加装坦克底盘完成自行,所以只能用牵引车牵引,牵引武器有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公路行动速度很快,越野行动速度就慢了,路面质量越差,它们的行动通过能力就越低。

此时的东北天降大雪,有的地方积雪竟然到达膝盖,在这种天气状况下,155毫米榴弹炮要是强行出动无异于是一场灾难,所以他们都躲在了基地里,而日军竟然逼近延吉,这就给了155毫米榴弹炮出手的机会了,因为它们可以沿着林远新建设的高质量公路进行机动。

155毫米榴弹炮在林远的命令下出动,沿着延吉外面的公路向防御阵地方向机动,等到达阵地之后便立刻从行军状态转换成战斗状态,这个过程火炮需要从牵引车上下来,然后进入发射阵位,这就需要人员去手动推拉火炮,十分费力,所以状态转换时间是评价一支炮兵优劣的重要标杆。

不过155毫米榴弹炮加装了状态辅助装换系统,这种系统自带发动机,能够帮助火炮完成快速转换,所以155毫米榴弹炮只用了二十分钟便完成了状态的转换,指挥官一声令下,炮兵群就向日军的纵深地带发动了轰击。

操作这型火炮的炮兵基本上都是从122毫米加榴炮部队转过来的,尽管他们听惯了122毫米加榴炮那震人心魄的声音,可听到155毫米榴弹炮的声音还是让他们心中一颤,因为实在是太惊人了!

发射药被点燃、炮弹冲出就炮膛的一瞬间,人就感觉到整个地面都在摇晃,尽管戴着隔震耳塞,可还是能听见恐怖的巨响!

炮弹越过林远部队的防御阵地,在日军的纵深中爆炸,日军的队形非常分散,所以炮弹并没有直接命中坦克或是辅助车辆,尽管如此,爆炸效果还是让日军惊骇不已,林远部队发射的是安装延迟引信的爆破弹,这种爆破弹深入地下才爆炸,掀起来的泥土足足能把一个人活埋在下面!

一时间白色的雪、红色的肉和黑色的土搅合在一起,日军几乎都要崩溃了,熊本正一见到自己既不能攻下林远部队的阵地,还要遭受着林远火炮的打击,立刻命令:“全部撤退。”于是日军便仓皇后退,在几个小时之后到达了开山屯。

林远的部队见到日军撤退纷纷欢呼,此时他们发现了更让他们高兴的一幕:那就是在爬上三角锥之后被炸断履带的坦克都被日军留了下来!

守军指挥官立刻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指挥官周晓,周晓刚想命令部队出动,把那十五辆坦克抢回来,却猛然想起了张云报告给他的情况,日军坦克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选择了自毁!

周晓随即想道:“日军会不会在坦克里面装上了定时炸弹呢?那样我们的人过去就会被炸死的。”

周晓于是说道:“你们先不要过去,万一日军的坦克里安装了定时炸弹你们就危险了,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弄清楚炮塔里面有没有安装炸弹?”

守军指挥官说道:“我们现在又看不到日军坦克里面的情况,不清楚有没有安装炸弹啊。”

周晓说道:“那你们有没有看见再有人回到坦克里面?”

守军指挥官说道:“刚刚炮击的时候我们的人都进入战壕了,没有人注意日军的坦克,所以我们也不清楚。”

周晓说道:“那好,为了谨慎起见,你们就先等待一会儿,等到确定里面没有爆炸物了再过去。”

守军于是没有派出部队,时间过去了一个小时,坦克没有一点动静,又过去了一个小时,还是没有动静,守军指挥官于是向周晓报告:“敌军坦克没有动静,我们想里面应该没有定时炸弹,如果有定时炸弹的话时间不会这么久,两个小时,足够我们拆除炸弹的了。”

周晓想了想说道:“你们有没有考虑到日军在坦克内部使用触发炸弹的可能?你们一掀开舱盖炸弹就会被引爆。”

守军指挥官说道:“考虑到了,我们从技术连调来了内窥镜,我们把内窥镜从日军炮塔的机枪射击孔放进坦克内部,使用内窥镜观察车内情况,在确定没有炸弹之后再打开舱盖。”

周晓说道:“很好,尽快行动。”

守军立刻出动,技术人员携带内窥镜向一辆敌军坦克行进,可是就在技术员靠近那辆坦克的时候,坦克的射击口突然传出了枪声,技术人员猝不及防,顿时有十几个人被打倒在地,其他人纷纷躲在了反坦克三角锥后面。

就在这时,只见那辆日军坦克的主炮缓缓地移动起来,瞄准了技术人员藏身的反坦克三角锥,一声炮响,一枚榴弹就在三角锥附近爆炸,躲在三角锥后面的技术人员无一幸免。

其他三角锥后面的技术


状态提示:1421 155毫米榴弹炮--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