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开艘航母去抗日>242 三百公里强行军

旅顺留下的i军,大多都是守卫炮台的炮兵,真正有战斗力的步兵不超过一个中队,而他们,还完全不知道琉球第一师登陆的消息,琉球第一师的高层骨干都是海军陆战队的成员,在他们的指挥下,第一师沿着驿道扑奔旅顺,

驿道上的最重要的防御据点就是二龙山炮台和松树山炮台,等到i军步兵中队仓皇赶到的时候,发现这两座炮台已经被第一师占领了,

进退维谷的i军很快和第一师的士兵展开了遭遇战,他们装备上的劣势很快就凸显了出來,第一师士兵装备的是林远组织科学家研制的半自动步枪,这种步枪带有一个装弹二十发的弹匣,打完一颗子弹之后,火药气体自动完成开闩,抽壳,上膛,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再扣下扳机的时候,就可以打出下一发子弹了,

在she速上i军就落后了一大截,i军引以为傲的she击准度也沒挽回多少颓势,因为第一师的士兵she击技术也很高,

第一师更大的优势是火炮,他们不仅装备了一百八十门迫击炮,还有二十门舢板炮,所谓的舢板炮,就是普通的榴弹炮,它们是放在军舰上的,当士兵登陆的时候,这些炮就给士兵们使用,于是就又给它起了一个新名字,

这些炮原來都在i本军舰上,全是德制的75毫米榴弹炮,装在炮车上,可以由马拉着行军,在第一师的强大火力之下,一个中队的鬼子很快就灰飞烟灭了,

旅顺城中也沒有多少守军,所以很快就被攻占了,旅顺港被西方人称为“远东的直布罗陀”,地理位置之jing妙让无数人向往,在林远的时代,新中国成立以后,苏联人甚至想要长期占据旅顺港,这里最绝妙的地方,莫过于它的港口是被陆地包围的,只有一条水路可供进出,敌舰想从外面打进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清廷在面对外海的陆地上,修筑了馒头山炮台,黄金山炮台等防御工事,都是永久xing工事,十分坚固,装备的都是克虏伯公司或阿姆斯特郎公司的大口径岸防重炮,i军的守军有很大一部分是守在这里的,

可惜的是,这些重炮不能调头,所以第一师从山下向山上进攻的时候,它们一丁点用处都沒有,

第一师是在四月七i早上六点登陆,等到晚上七点的时候,旅顺城区,旅顺港外侧炮台,已经基本上被他们占领,

此时,追踪bei jing舰几百海里的i军舰队终于返航了,它们还不知道旅顺已经被占领的消息,等到它们行驶到距离入港水道十公里的时候,第一师开炮了,

根据军舰外形,旗帜判断敌我,是观察员们的必修课,东乡平八郎见到海岸炮台居然在向自己开炮,气得跳脚大骂,急忙命令手下给炮台发旗语,可是沒有人回复,倒是参谋长鲛岛员规反应了过來,旅顺被清军夺了,

东乡平八郎简直无法相信这个事实,居然能在沒有海军舰队掩护的条件下,鬼使神差地突破了布满水雷的防线,占领了旅顺港,

不相信归不相信,他们也只好先返回仁川港,

就在晚上七点的时候,一喜一忧两条消息同时到了林远那里,喜的自然是琉球第一师顺利登陆,忧的却是,刘坤一部防守的浑河北岸全线失守,五千多辽阳守军向章义站扑來;更让林远担忧的消息接踵而至,八千多旅顺守军在辽河口登陆,直扑盘锦,

现在辽东半岛上的局势就是:大山岩被林远围着,林远的后路有辽阳和旅顺的i军援军,这两个地方的援军又被琉球第一师抄了后路,

林远知道他新组建的第一旅是挡不住辽阳援军的,现在战局的关键就在刚刚登陆的第一师身上,

如果第一师迅速赶到战场,就能包围辽阳和旅顺的援军,到时候这两支部队只有全军覆沒的下场,

但是第一师如今在旅顺,从旅顺到辽阳,有三百公里,他们需要在多长时间内赶到呢,

林远默默地算了一下,昌图方向的i军最快也得在十天之后才能发起攻击;辽阳援军在第一旅的迟滞阻击下,会在三天之后占领章义站;旅顺援军沿着辽河而上,会在五天之后占领盘锦,不管i军是占领盘锦还是章义站,都会切断自己的铁路运输线,此时在沈阳外围的清军,粮草和弹药在沒有后援的情况下,可以坚持高强度的战斗两天,

那么第一师需在五天之内,赶到辽阳援军的位置,

林远给琉球第一师下达了作战命令:在四天之内,赶到辽阳,

四天行军三百公里,平均每天七十五公里,这个强度已经很大了,不过第一师的指挥官却不满足于这样的速度,他的命令是:三天,赶到辽阳,

每天强行军一百公里,这对很多人來说是不可想象的,可是第一师的指挥官就敢下这样的命令,因为琉球战士的身体素质,实在是太强了,

在招兵的检测中,三千米长跑,这些沒有经过训练的琉球青年,有百分之四十的人跑进了十二分半,这个数据是很惊人的,要知道,林远那个时代的解放军新兵的三千米优秀标准是十二分四十秒,优秀率远远达不到百分之四十,琉球人很多都是以打渔为生,很多孩子一生下來,学会的第一件事是吃nai,第二件就是游泳,游泳对于人的肺活量提升很大,长跑速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肺活量,而且这些青年人从十來岁就跟着大人出海捕鱼,琉球人的渔船都是风帆动力的,拉帆收帆,摇橹划桨,撒网收网都是体力活,所以琉球青


状态提示:242 三百公里强行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