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途本人虽名不见经传,但宣传团队很强大,在网上各种搅弄,一边夸得胡途都不好意思,另一边骂得胡途想拿大嘴巴子抽他。但这一正一反的一闹腾,很快热度就炒起来了。宣传团队趁机宏观调控正面言论的数量,很快勾引起不少意志不坚者的兴趣。
这时,先导片出来了,胡途的很多朋友帮忙转发。除了张慧颖、李卓阳等直接参与者的亲身感受,与胡途的家人、员工和同学们的支持,还有一些买来的知名人士帮忙转发。
其中杨清月私人转发的那条最让人疑惑,说是买来的吧,她不差那个钱,说不是买的,她怎么会转发这个?有知情人士把母子关系传开了,但对于这类消息,围观者一向是不信的,所以只有最小范围的流传。但胡途却看到了。
第一期的节目播出了,里面集合了三家餐厅的十多道菜。观众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打开了它,一开始还一头雾水的传着小道消息,很快就被节目的内容吸引了。剪辑中保留了胡途大部分评论,去掉了模糊不清和说笑的部分,看起来更专业一点,又比专业的讲解更俏皮一点。
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让观众感觉到似曾相识,这是他们吃过的味道;但是又很陌生,找不到相似的词语来形容。于是不自觉地沉迷于其中。
一时间,几乎所有人都做出同样的动作,拿出自己能接触的到食物,品尝起其中味道的细节来。但怎么都品尝不出来其中的细节,于是钦佩之下,就更推崇了。
一些人乐呵呵地抱怨:“这节目,简直就是在放毒。做节目的人坏得很。”张慧颖看了偷笑,心说,“知己啊,终于有人明白我当时的感受了。”
或者赞叹道:“这嘉宾味觉挺厉害的,说了好多细微处的东西。感觉我这些年的饭都白吃了。期待下一集。”像这样的夸奖有很多,胡途看着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有人提了意见,说:“节目是好节目,但这个拍摄和剪辑有点乱啊,严重影响体验。”或者,“怎么嘉宾只有一个人,即使再厉害,一个人的感受也不能代表所有,建议多请几位。”或者,“嘉宾有点丑,要不是说得话有点道理,我都看不下去。”又或者,“为什么要去国外拍啊,国外的东西很好吃吗?拍国内的就够了,那么多美食,保证一辈子都拍不完。”……
胡途看得时而开心,时而气愤,时不时地隔屏抽摄像头,然后回骂道:“这什么鬼?你说我讲得不专业,我认;但你竟然说我长得不好看,我实在不能忍!”于是他注册了账号回道,“经过本人专业鉴定,嘉宾是大帅哥。”不光这么发,他还一直刷屏。结果引起了更多人的吐槽。气得他直接关了节目,什么破观众,不看了。
还有一些人疑惑地问:“这个节目里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那些东西真是那样的味道?我读书少,你们可不要骗我。”
很快便有人科普起来,可是却因为科普者的不专业,导致科普的结果是更多的疑问和争议,争议带来了更大的热度。以至于即使有专家出来科普,也有人误以为那是假专家。
但不管怎样,节目质量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更多的人入了坑,帮忙免费宣传和转发的人不计其数,这其中又有不少知名人物。胡途在娱乐圈打拼的朋友,比如王晨和导演陈江池,都是自带流量的,看了之后也都帮忙转发起来,连之前的各种真真假假的小道消息都被掩盖住了。
总之节目是火了,连带着火的还有之前胡途去过的餐厅。那些餐厅老板一个个莫名其妙地,迎来了许多去尝鲜的华夏游客,就是为了尝尝传说中的味道。以至于那些餐厅场场爆满。
老板们得知背后原因高兴坏了,像应对一场战争似的接待蜂拥而至的顾客。而为了更好的体验,大部分餐厅对个别菜式采取排号和限量购买的方式,也有个别餐厅为了利润,开始售卖较为劣质的食品。很快前者变得更好,后者却备受诟病,前者好上加好,后者好了一阵便又很快恢复原来模样。
胡途听说一些餐厅的恶劣行径,对那个必然的下场评价道:“活该!”他们把顾客当成了傻子,顾客就把他们抛弃,最后再悔不当初,晚了,好机会已经错过了。
节目的火热持续了几天,很快,第二期节目播出,站在前一期的肩膀上,掀起更大的波浪。这个热度直接证明了,胡途的实力已经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因此他的名声水涨船高。
随之,许多人在宣传团队的带领下,挖掘胡途的隐秘——那些让人惊艳的闪光点。
比如他表演的那些魔术,就被做成了合集,放在节目番外篇中。他的发家史也被抖落出来。他的手工艺品备受人们喜爱;他捡漏到潘家园都记住他的名字,卖家都在提防着他;他利用自己的技能帮助警察破案;甚至还是考古学教授周远平的弟子,发现了出现在新闻中的重大考古发现……
这么多的成就,让人目不暇接。以至于他早年的那些事,也被人拿出来津津乐道。孤儿,孤儿院里最调皮的那个,又被垃圾场夫妇收养。后来一心向学,经过多年努力,光荣成为高考落榜生,连专科都没考上。
这么多的消息放在一个人的身上,让很多胡途的熟人都感觉不太真实,问道:“这是真的吗?”
还有打电话求证的,包括徐素婉,也连询问带抱怨,“网上说的那些都是真的?你真帮警察破案了,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