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小家伙有点意思,小孙,你带他到那边去!”
王抗日指了下旁边的一张木桌,刘琅自己就先走了过去,然后用手一撑坐到了比自己肩膀还高的凳子上。
那个孙桐坐到了对面,从一旁拿出一堆东西,什么七巧板;什么写着字的卡片等等。
这一边,王抗日和刘琅的父母聊了起来。
“你们两个小两口是什么学历呀!”
“我们都是初中学历。”
“哦,初中学历,也不错了!家里的老人呢?”
“我父亲是中专学历,母亲是小学。”
刘琅的父亲回答。
“哦?中专学历,看来是位知识分子呀!”
在五六十年代上过中专的人可不多。
“那你父亲在什么地方上班?”
对方又问道。
“在化工厂工作。”
刘琅的父亲答道。
“哦,化工厂的工程师,好,我们国家就需要这样的人………对了,你们的老家在哪里?”
对方接着问道。
“在沈城!”
“哦,不是本地人呀!不过听口音可没有沈城的口音。”
“我父亲上班时就到了阜城,全家都跟了过来,这么多年口音都变了。”
刘琅父亲回答。
“原来是这样?”
“你们两口下乡在什么地方?”
对方问道。
“我在铜山矿,我爱人在九营子。”
“哦,那家里还不远。”
对方点了点头。
“那你家里的成分是什么?”
对方再次问道。
“我们都是贫下中农!”
刘琅的父亲回答。
“贫下中农呀!好,好,真是根红苗正呀!”
刘琅的父母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都一五一十的回答。
对方此时笑着连连点头,他在纸上把刚才对方回答的问题都记了下来。
“小孙,你那里怎么样了?”
王抗日此刻转头头去看着孙桐。
“这………我,好了,最后一项了………!”
孙桐此刻一脸的震惊,刚才他给刘琅拿了很多字卡让他认,足有一百多个字,结果刘琅没有任何困难,全部正确。
“怎么这么慢?”
王抗日站了起来,和刘琅的父母一起走了过来。
“局长,刘琅他认识所有的字,这些字卡难不倒他!”
孙驰看着王抗日说道。
“哦?都认识?这可是十岁小学四年级的词汇量,他都会?”
王抗日吓了一跳。
“都认识,全都认识!”
孙驰回答。
刘琅白了对方一眼,这不是小瞧自己的智力嘛,还小学四年级的词汇量,就是高中大学的词汇量我也没问题呀!
“快,用七巧板!”
王抗日一伸手把一旁的七巧板放在了刘琅面前。
“刘琅,你按照边上的图用这个七巧板都拼出来!”
虽然刘琅有些不耐烦,但还是拿起七巧板,这七块不规则的塑料板在他手里飞快移动,几秒钟的工夫就完成一幅图形,然后再次移动,几秒钟后又成了另外一幅图形,短短两分钟时间就把说明书上十几个图形全部摆完。
“哈哈,天才,天才,你就是天才呀!”
王抗日突然大声笑道。
“好,太好了,太好了,东来,文秀,你们可是养了个好儿子呀!太好了,太好了!”
王抗日非常高兴,连称呼都变得亲切起来。
“王局长,您这是?”
刘琅的父亲不解地问道。
“没事,没事,哈哈,有些事情现在我不告诉你们,如果成功了,那刘琅可就有名了,有名了!”
“有名?”
刘琅的父母相互看了一眼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意思。
“好了,你们夫妻可以回去了,记住,一定要好好教育刘琅,他未来可是要为我们国家做大贡献的人物,知道吗?”
“是,是,王局长放心,王局长放心!”
王抗日亲自和孙桐把刘琅一家人送到了门口。
“王局长,这个刘琅的确是个天才,我们是否要推荐到省里?”
孙桐问道。
“先到派出所查查刘家的成分,如果的确是贫下中农,马上写成材料上报到省里………嗯,即便不是贫下中农,也上报,这个刘琅,我看不亚于那位神童宁柏!”
“什么?不亚于宁柏?这不能吧!”
听到这个名字孙桐的身体都是微微一动。
“报纸上说这个宁柏2岁半时就会背30多首伟人诗词,2岁半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 5岁就上小学,七八岁就能看懂中医书,还会自己开药方,而且会下围棋,学了不到一两个月就能与大人对弈,9岁时就能吟诗作对,这让的人在咱们国家历史上都很少有,这个刘琅是很厉害,但是我看还差一些。”
孙桐连连摇头。
“即便不如这个宁柏,那也是少见的天才,我们汇报到省里,省里的人会下来确认的。”
“不管怎么说,这次健美娃娃大赛我们发现了一个天才,只要省里认可,我们就完成了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要是真的能像宁柏那样,那咱们阜城就出名了!”
王抗日看着离开的刘琅一家人脸上带着一丝期盼。
刘琅已经隐隐猜出了一些蛛丝马迹,对方之所以会重视自己,恐怕是给那个传说中的少年班有关。
所谓的少年班指的是改革开放后,为了弥补国家人才断档的窘境,国家专门为一群“天才”所设立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