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穿越重生>明鹿鼎记>0762宋应星的2个儿子
这难度才会比较大。”

韦宝笑道:“不见得,咱们虽然比他们先进,可晋商钱庄有这么久的历史,且基本的兑换,存储,房贷业务都很成熟,咱们想在他们手下杀出一片血路,也不容易。至于投入咱们的银子,我是不合考虑的了,宋先生不必再劝。天地会中央银行还是老规矩,除去总行,其他各地分行,每个省的存银无须超过一百万两。”

宋应星见韦宝这么坚持,不敢再劝,但还是深深忧虑。

这回他们从韦家庄过来,虽然没有带来金银,却带来了等价于一千万两的天地会纸币。

明代初期是推行纸币制度,禁止使用金银的,然而前进到五十多年后,英宗即位,大明宝钞已退出流通领域。

于是,放松用银的禁令,公开使用白银,使白银的流通范围越来越广泛,而取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的货币职能,成为正式的货币。

这一变化的原因应从纸币、铜钱、白银三者在流通中的变化和发展去寻找,即从实际出发去探索其规律性,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首先从大明宝钞流通情况进行考察。

大明宝钞制度是不兑换的纸币制度,由于军需支付繁重,铸钱数目又不多,只有靠发行纸币来应付。

在洪武十三年便已有通货膨胀的现象,随后发生了新、旧钞差价倒钞问题,并愈来愈严重,使纸币的购买力大大贬值,宝钞制度开始败坏。

永乐二年左都御史陈瑛因纸币愈益奎滞提议实行户口食盐法,即食盐税,规定大口令月食盐一斤,纳钞一贯,小口月食盐半斤,纳钞五百文,藉以收回流通中过多的纸币。

仁宗即位时,尚书夏原吉又提出增添“门肆、门摊诸税”,具体措施收回在流通中充斥的纸币,以提高其购买力。

并建议“官钞宜少出”,但实际上行不通。

明宣德年间大明宝钞继续贬值。

刘定之针对这一情况,主张收缩通货。

到了明英宗正统元年解除用银的禁令,大明宝钞实际上已不行使。

成化二十三年邱海以“物与币两相当值”为论据,抨击实行不兑换纸币制度与通货膨胀政策所带来的诸多弊端,主张实行以银为主,钱钞并行的货币制度。

从此白银已获得合法货币的资格,并在货币流妙兼用。

七成用钞,三成用钱。

在大明宝钞不断贬值的情况卞,人民自然乐于使角铜钱,以求尽量减少损失。

在禁用铜钱行不通的情况下,公开让铜钱与钞票在市面上流通。

可是明初铸钱很少,洪武、永乐、宣法年间虽曾铸钱,但数量不多,加上私铸猖撅,劣钱泛滥,造成钱分等级,因而铜钱在流通中已不可能成为明代的主要货币。

再从白银流通的情况看,开始是严禁使用白银,但禁而不止,在纸币不断贬值的情况下,它的流通范围却愈来愈广,终于成为明代中后期的基本货币制度。

所以造成这一局面,概括起来一是纸币的不断贬值和铜钱减少私铸猖撅,促进了白银的广泛使用。

二是白银更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

因为白银与铜钱比较具有优点,同质性、易于分割、不腐烂、体积小而价值大、便于携带,并能执行货币的更多职能。

三是白银的生产量大量增加,基本上可以满足流通中的需要。

这一条也很重要,虽然过去就有白银,但数量少,形不成流通中的基本货币。

在明万历年间,大开银矿,所以银钱的铸造,比以往其他朝代的银钱要多。

加上当日士世界各国都掀起开金银矿的狂潮,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四是开展国际贸易的需要。

明初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许寸板下海。

明中叶以后,放松了海禁,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海外贸易开始发展起来并逐步增加。

通过贸易把中国的货物输往国外,与此同时美洲银元、荷兰银元也通过菲律宾的华侨流入中国。

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白银确实带来许多方便,既可以充当购买手段、支付手段,而且还可以充当贮藏手段。

就是说,黄金白银可以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这是纸币铜钱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白银成为明中叶后的基本货币制度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货币史上的大进步。

尽管明代纸币流通了五、六十年后就退出流通领域,纸币制度败坏了,但不少有识之士对纸币本身的作用仍给予肯定。

明初任巴陵主簿的叶子奇认为,元朝纸币的流通,“用以权百货轻重,民甚便之”。

它的失败‘去非其法之不善也,由后世变通不得其术也”。

就是说,元代开始实行的是权钱的兑现纸币,后来的失败就在于发行数量过多,不能维持兑现。

他说,“欲立钞法,须使钱货为之本。

如盐之有引,茶之有引,引至则茶盐立得,使钞法如此,乌有不行之患哉”。

因此,他主张实行有钱货为之本的兑现纸币的流通制度,并且不会有什么害处。

他把纸币的兑现和凭盐引领盐、茶行领茶的兑现等同起来,说明他没有注意它们的区别,因而在理论上是有缺陷的。

因为盐引、茶引的发行数必须同国家掌握的实有盐茶数相等或多余一部分,盐茶引才能兑现。

若国家掌握的盐茶实有数少于盐茶引标明的数量,就会有一部茶盐引不能兑现。

状态提示:0762宋应星的2个儿子--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