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飞蛾水道”与白令海峡之间,不再有群岛对航道进行分割,但实际上,对于当时的殖民者来说,却是更愿意在望见陆地的情况下航行。
尤其在几乎没有可能,在一个航海季完成整个航程的情况下,陆地能够为你在漫长的冬歇期,提供生存的机会。
这使得穿出北极群岛之后最合理的选择,是沿着J拿大和阿拉斯加岸线一路西行,直至看到白令海峡。
为了寻找更温暖的航道,数百年来由兰开斯特海峡,进入下一段航程的北极殖民者们,往往并不会一路向西穿透“飞蛾水道”。
而是会转而向南,希望在“北极群岛”与大陆之间,寻找到一条“南方水道”打通航线。
当然,理论上你们以后,也可以向北,往“伊丽莎白女王群岛”去试试运气。
不过,谁都知道,纬度越高,就离死亡越近的情况下,这并不会是第一选择,除非南方水道看不到希望。
在后来无数次的北极探索中,“约翰·富兰克林”的故事,可以在验证“南方水道”,是否可行的问题上提供参考。
1845年5月,在英国海军资助的下,富兰克林船长和他的船员离开了英国,开始了又一次北极探险。
在穿出“兰开斯特海峡”之后,殖民者们转而向南,航行至了靠近大陆的“威廉王岛”。
悲剧的是,这支被英国官方寄予厚望殖民船队,此后便失去了消息。
以至于后来的北极探险活动,很多都肩负着寻找他的任务,一方面是被高额赏金的吸引。
富兰克林船长的“悲剧”,源自于不能在一个航海季,完成整个“西北航道”的探索工作。
尽管一次性带足了三年的给养,但他的船只在1846年9月,便被困在了威廉王岛附近海域。
而在次年夏季,船只仍然没有办法从海冰中脱困,富兰克林亦在当年6月病死。
以至于剩下的船员,在消耗完储存的给养后,不得不在1848年夏季来临之前弃船登陆,直至死亡将他们一个个带走。
如果富兰克林船长能够继续向西航行的话,那么他将有可能打通一条,沿着北美大陆岸线西行的航线进入波弗特海。
这条“西北航道南方支线”,自西向东可分为:毛德皇后湾、科罗内申湾两部分。
与之相对的,刚被我们取了一个浪漫名称的“飞蛾水道”,则可被命名为“西北航道北方支线”,这两条航道的长度,均为1350公里左右。
当然,鉴于北极群岛内部岛屿众多,南北两条支线之间,还会其它连接线。
然而,富兰克林船长的悲剧告诉我们,即使在所有航线的最南端,冰雪和死神也不曾远离过。
有鉴于此,前往西北航道冒险几乎就是在赌命。
最终打通,准确说是走完“西北航道”的殊荣,的确属于一名赌徒性质船长:罗尔德·阿蒙森。
在经验和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凭借一条配备了,12马力煤油发动机的捕鱼帆船,它的净吨位仅45吨。
这名挪威人和他那条,以其妻子名字命名的“乔亚号”,花费了整整三年时间,从1903至1906年,
沿着“西北航道南部支线”,从拉布拉多海航行到了白令海峡。
幸运的是,乔亚号没有被海冰困住,并且阿蒙森和他的船员们,在长达2年多的陆地冬歇期中,
不仅没有冻饿而死,还附带确定了“北磁极”在当时的位置。
不管怎么说,需要花费三年时间走通的航道,所带来的更多只是象征意义,而不是商业价值。
在21世纪,在俄人已经在核动力破冰船的帮助下,初步对“东北航道”进行商业尝试的情况下,
J拿大人需要在“西北航道”的开通工作上,做更多的努力了。
实际上,单从纬度来说,“东北航道”的难度,反而要高于“西北航道”。
“东北航道”中最寒冷和艰难的部分,是位于喀拉海西端、北地群岛与大陆之间的“维利基茨基海峡”,海峡中线的纬度为北纬78度。
反观西北航道,纬度最高的“兰开斯特海峡”,海峡中线的纬度则为北纬74度。
从这个角度来说,J拿大在北极航线竞争中的慢人一拍,更多是因为地缘Z治因素。
简单点说,冷战是e国的历史巅峰。
在可以预见的21世纪,e国并没有可能,在既有地缘Z治格局中,重新获取这样的地位。
除非,地理这个基本面出现重大变化,就像当年的西班牙,如果单凭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地缘潜力,
是没有办法在欧洲称霸的,但凭借“地理大发现”的力量,却能够成为第二个,“日不落帝国”一样。
对于e国来说,“东北航道”的开通,以及北极资源的潜在商业价值,是其复兴的唯一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廋死骆驼比马大”的e国,倾其所有在这场竞争中,抢个先机就很好理解了。
e国能够有此想法,在于其在东欧平原,拥有一片滋养了上亿人口的核心区。
相比之下,人口仅三千余万的J拿大,本质只相当于e国的亚洲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当时的J拿大成为了米国的一部分,否则,即使两国的同盟关系再紧密,在制定北极政策时,也不会有e国这般高效。
更何况,对于志在全球的米国来说,北冰洋的竞争,只是用来锦上添花的。
而对于e国来说,这却是其全部希望所在。
手机阅读:http://m.00ks.cc/108369/
发表书评:http://www.00ks.cc/108369/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八百九十一章:米国的建立(十))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陈健钢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