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淑退休在家数年后,更年期也基本结束。久静思动,开始鼓动我休年假,陪她出去游玩。
正好世博会在上海举办,移居于此地的兄嫂,盛情邀请我俩赴沪,观看世博会。
为节省旅途时间,我早早的从网上订购了机票,期盼着启程。
英淑说我:兴奋的像个孩子……
从花江乘机经停青城,连夜转机到上海。在大哥家落脚休息,往后这几天,此处就是我俩的后勤保障“基地”了。
翌日,我俩一大早就从大哥家小区出门,经过严格的安检,乘地铁赶到世博6号门步入世博园区。
面对偌大的世博园,我俩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时竟不知从何看起?商议的结果,还是先从不需要预约、排队人少的展馆看起吧。
第一站叫“主题馆”:随着参观的人流,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各大洲随机选定的)5个家庭,每个家庭成员的蜡像都栩栩如生;尔后,以电影分镜头的方式,记述五个家庭成员的工作、生活、学习和交往等。给我和英淑印象最深的是“家庭用餐”:欧洲家庭餐桌上,可用考究来形容,而非洲家庭则仅有菜、饭混合成的两个大盘子,全家五六口人,围在一块用餐……
走出展厅,我回头对媳妇说:”比起非洲这家人来,咱们已经很幸福啦!“英淑亦有同感。
在德国馆,“能量球表演“可谓引人入胜:在一个拥有上下三层看台的圆柱体空间里,楼顶天花板上安装了一套精密机械滑动装置,链接着一个硕大的”能量球“。随着大厅内的人高分贝的呐喊声,其瞬间产生的能量,会推动能量球”工作“。
表演开始了:黑暗中,一位德国男孩和一位中国女孩,脚踏滑板,手拉着手,从后台中飞出,他们用德中语言问候大家,大家也报以掌声。女孩子讲:这个硕大的球上会出现一个”笑脸“,哪一边的欢呼呐喊声大,她就会朝向哪一边。
到场的人都拼命地欢呼呐喊,可能是我们这边的年轻人多些,呐喊的分贝高吧,那张”笑脸“真得朝向我们了:好幸运呢!最后,在这两位活力四射的主持人的共同指挥下,所有到场的观众同声同气,爆发出胸腔里的最强音。这时,悬挂于天花板上的”能量球“真得转动起来,而且越转越快,环绕表演大厅,呈圆周状摆动……
我暗自揣摩:人类自身具有潜在能量,只要世人不违背客观规律,团结协作,面向未来,世界的前景将依然美好。
几天后,意犹未尽,携妻再看世博。这次,我俩起个大早,乘公交换轻轨转地铁,在世博开园前就赶到8号门等候。9时许,我们随着第一波参观者走进园区,每人幸运的获得一张中国国家馆的预约券(16—17时)。
一入园就看到醒目的“usa”,先看美国馆吧。因为刚开园,参观的人不是很多,排队半小时我们就进馆了。美国馆工作人员诙谐幽默,他先请观众脑筋急转弯:什么马不能骑?——奥巴马。场内气氛轻松活跃。
入馆观众被安排看几场电影:第一场,各界美国人对着镜头,学说中文“你好”等问候语,表达的是: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第二场,美国国务卿和总统奥巴马祝词。以往曾多次在电视上看到奥巴马,但在如此宽阔的银幕前,聆听其原声(加字幕的)讲话,还是感觉逼真而亲切些,世界仿佛一下子变小了。
我注意到英淑很投入的看着……
第三场嘛,主题为“我们的花园”:影片表现一个美丽善良的美国小姑娘,以园丁行动带动社区人们,通过共同的艰辛劳动,将废墟改造成可爱的花园。
走出展馆,她问我:第三场寓意是什么?“大概是要建设花园般的环境,就必须从小处着手、从自己做起,集众人之力,才能实现目标吧?”——我这样说。
对我的回答,我家领导还比较满意。
我俩同其他参观者乘坐公交大巴,直达日本馆。见工作人员正告知观众:排队等候时间大约为五六个小时。排还是不排?时近中午,五月的骄阳已开始发威。
同英淑商量后,决定排队等候:既然跑到几千公里之外,专门来看世博,就以牺牲时间换取“参观资格”吧,谁叫咱国人观世博的热情这样高呢?
满怀期待加上些许无奈,我俩融入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长蛇阵里。
长时间的等待,考验着你的意志、耐性与体力。
好在我俩找到了一剂解闷“良方”:主动与前面同样排队的父女俩聊天。他们是上海本地人。老父亲已经80高龄,一直同大家一样排队看世博(日本馆不设老年人绿色通道),这又给我和英淑一个激励,一个好好看世博的理由。
就这样,足足排了三个小时队,历经九曲十八弯的护栏,才总算迈进了日本馆。
此馆与美国馆感觉截然不同。刚进馆,来自日本的馆员(女孩子)就告知观众“不要拍照”,而且对拍摄其本人的,更是连连举手示意拒绝,这同美国馆女馆员笑容可掬,满足每个希望与其合影的观众,形成鲜明的对照:东亚国家与欧美在文化上的差异,可见一斑。
英淑对这一点倒没有在意,这可能是夫妻俩知识结构不同吧:相对来讲,她偏重理性严谨,我偏重感性奔放。
日本馆确定的主题是:连接起来!为了和美的未来。它以两国共同拯救濒危鸟类“朱鹮”的故事为载体,既形象又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