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火力上大家都是半斤对八两,谁也没有比谁好到哪里去。但是抗联的战术小组运用,却远远的超过了日军。在两挺重机枪被炸毁之后,在重武器上抗联占据的便宜更大。尤其是那几辆成扇形部署的装甲车,几乎成了日军突围路线上最凶狠的拦路虎。
在投入战场之后,抗联的装甲车并不向日军阵型纵深突击,只在视线内的距离上,始终与日军保持一段的距离。以两辆装甲车为一个火力单元,成四十五度角部署,不断的以自身装甲优势以及火力压制日军,给身边的步兵消灭敌军创造战机。
其机枪和直瞄火炮,打的是又准又狠。配合步兵的精确射击,以及狙击手的狙杀战术,一层层的给日军剥着皮。日军第一批突围的战术小组,尽管距离拉的很开,但依旧全部被撂倒在突围的半路上。后续的日军梯队,尽管不断的发起突击,却依旧无法摆脱火力打击。
尽管益子重雄调整了突围战术,不在集中突围。其实他在抗联的直瞄炮火外加迫击炮的火力之下,也集结不起来部队。但他的突围行动,无论朝那个方向,却都无法成功。他的部队分成小组,人家也一样以战术小组的形势对抗。
但是抗联虽说将兵力,同样采取以战术小组行动的战术。但之间的配合却是相当的缜密,再加上任丘北门除了几处坟地之外,一马平川无则无挡的地形,将日军所有的战术企图暴露无遗。
以及抗联部署在纵深的大量狙击手,采取远距离精确狙击的配合,让日军多路突围的战术,并未能够持续多长时间直接歇了菜。非但未能突出去一个,自身在突围行动之中,损失了剩余兵力的一半还多。
其实要说战术上和单兵作战能力上,益子重雄的部下,并不比当面的抗联这个警卫营差。但是差就差在整个战术的运用上,出现了相当大的问题。以两人战术小组为建制的分散突围,能突出去多少是多少的办法。以这些日军所受的训练和自身的能力,以及当面抗联的兵力来说,无疑还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但关键的问题,也同样出在这里。当初这个新益子重雄挺进队在训练时候,只注重了从两人战术小组到分队,乃至所有的兵力在一起的协同作战的战术配合。但是却没有训练过,以战术小组形式突围的战术。
按照华北方面军组建这支部队的思维方式来说,就只有两个字进攻,所以他们只经过了进攻时候的各种战术配合训练。至于仅有的不多的撤退训练,还是按照日军惯用的小队为建制,分散突围的训练。以战术小组形势的突围,很抱歉根本就没有训练过。
也就是说,在取消了日军惯用的撤退战术,改为以战术小组的形势分散突围。益子重雄的部下就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了,结果搞的自己给自己放了羊。犯了中国军队突围时候惯有的毛病,自己把自己给搞散了架。
而且益子重雄下达的命令是分散突围,各个战术小组自行选择突围方向,并未给各个战术小组指定突围方向。当然他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给这么多的战术小组,一一指明突围的路线和方向。
可他这么一搞,日军各个战术小组原来配合有效的战术,整个变成了各自为战。各个战术小组之间,原有的战术配合都被打乱,难以形成一个有效的配合。所有的战术小组在突围的过程之中,基本上得不到友邻部队的配合。
最关键的是,按照之前制定的作战计划指明的撤退方向。各部日军在选择其他方向突围全面受挫之后,突围的方向基本上都集中在东北与西北两个方向。结果在相互基本上已经无配合的情况之下,倒是更给了抗联阻击部队发挥火力的机会。
而日军原有的配合体系被打乱,可抗联的配合体系却相当的完整。虽然也组成战术小组应对,但是却相互之间配合的异常缜密。各个战术小组之间相互联络用的战术手语,更是只能相互喊叫,反倒是暴露了自己的日军无法相比的。
一方配合默契,战术运用流畅自如。并采取稳扎稳打,步步紧逼的战术,不仅拦住了日军突围的路线,还逐步将日军整个战线不断的在压缩。一方自己把自己搞乱了阵脚,失去了几乎所有的配合。战斗打到这里,其实已经无太多的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