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青春校园>臣权>244 相府密谈(下)

p:..永久网址,请牢记!

随着郭天叙和郭天爵兄弟二人先后意外的死去,引起了邵荣的注意,要知道,邵荣和张天佑的关系不错,也算是第一批跟着郭子兴起义反抗蒙元的人物之一。请记住本站的网址:..。

随着张天佑和郭家兄弟的死去,邵荣隐然继承控制着朱元璋军中有郭子兴旧部se彩的一部分势力。邵荣地位仅次于朱元璋而远高于诸将,能统领全军主力而战功卓著、威名远扬,必然对朱元璋的地位和声望形成挑战。

也不知道是朱元璋必不容威胁其地位的人存留于世,还是邵荣、赵继祖等亲历郭天叙、张天祐被陷杀的过程,又目睹郭天爵被诛杀,也不会无动于衷,难免有兔死狐悲的念头,反正是两边起了不可填补的隔阂。

蒙元至正二十二年八月,看中了朱元璋经浙东、江西两次大规模叛乱后根基动摇的时机,依仗邵荣刚刚在平定处州叛乱时提高的威望,以邵荣和赵继祖为首的郭子兴旧部,于是就想趁着这个机会推翻朱元璋的领袖地位。

于是乎,发生了一件事情,如果这件事情让庞煌听一遍的话,就可能会感到有些耳熟,但是却不是发生在邵荣的身上,而是发生在正在和儿子讲故事的胡惟庸身上。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在至正二十二年八月,朱元璋因阅兵时风吹旗帜把衣服弄脏了,于是换了一件其他人穿的衣服,又换了小路返回应天府,但是这时候有人拦着他向他告密,说是邵荣和赵继祖心怀不轨。正在率兵在另外一条路上埋伏,准备造反杀人。

朱元璋接到密报之后。就派遣了当时的巢湖水军将领廖永忠和蒙元降将出身的康茂才前去将邵荣等人,以喝酒的名誉擒拿起来。为什么派遣廖永忠和康茂才呢。因为这两个人一不是郭子兴的旧部,二不是濠州出身的淮西将领。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于邵荣的忌惮之处,因为邵荣也是濠州人,几乎是和朱元璋一起投奔的郭子兴,威望在淮西人眼里,也是很高的,朱元璋根本把握不住淮西系的将领会不会和他勾结在一起。

与其担心,还不如派遣自己放心的人前去。很顺利的就擒获了以两人为首的一些郭子兴旧部将领。这一点让人十分意外,但是又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这一点从卷宗上无懈可击,连胡惟庸也只是纳闷,从一些细节上推测出,可能邵荣根本就没有造反的意思,所以一点防备也没有,才被廖永忠和康茂才轻易的抓获的。

因为凭借邵荣的威望,无论是郭子兴的旧部,还是淮西系的将领中。邵荣都有着很大的威望,凭借廖永忠和康茂才这两个并不被大家所接收的外人,如果邵荣想要反抗,造反不成。至少逃跑的机会是有的。

这个过程,和庞煌所知道的历史中,胡惟庸栽跟头的过程是何等相似啊。庞煌知道关于胡惟庸栽跟头的经过,因为在电视剧电影中都有体现。但是却不知道邵荣的失败过程,要是真的知道详细情况。

就会叹息朱元璋做事手段的单一。没有一点创造xing。也只有即将落入这个境地的胡惟庸才能从各种卷宗中看出自己将要面对的处境。

在去年,他心里已经jing觉自己的下场,特别是儿子在京师之中意外的落马,差点没有意外的身亡,更是引起了他的jing惕,再加上对于官场上的风向极为敏感,涂节等人的心里想法,御史台的逐渐脱离控制,一直让胡惟庸十分担心。

他好像已经预料到,新的一年来临,也可能就是代表自己整个仕途生涯的结束了,当然,胡惟庸并不能先知先觉,心里给自己预料的最坏下场,也不过是告老归田,去学学刘伯温那老儿,最后终老山林。

因为他和邵荣等人不一样,邵荣是武将出身,手里有兵有将又有威望,而自己不过是个文官而已,对于皇帝造不成什么威胁,最多自己低调一些,诚恳一些,那就可以保护住自己的xing命了。

虽然料到了自己的结局,但是胡惟庸却还是有些不甘心,于是趁着儿子的落马受伤,其实第二天胡岚就恢复了神智,腿上虽然严重,但是也不至于残废,但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更好的借口,争取更多的时间,胡惟庸索xing装起了可怜。

让胡岚继续装作昏迷不醒的样子,而自己也坐忧心忡忡的模样,整天魂不守舍的不问朝政,甚至几次向皇帝提出了请假,说是要照顾儿子。

目的很简单,在观察动向的同时,以儿子的遭遇表示自己的可怜,也是一种示弱的表现,其实胡惟庸省署理政务,什么事情都绕不过他,而他趁着这段真空期间,看看皇上是不是还会委任大臣去做中书省的右丞相,那么就可以看出自己地位的稳固xing,也可以未雨绸缪,决定自己的去留。

但是过了chun节,新的一年来临,在胡岚在家休养的这近两个月里,皇帝一点点动自己的意思没有,非但没有,反而经过胡惟庸在宫内的眼线送出的情况得知,目前,皇帝的注意力大部分都集中在北方战线一带,竟然好几天没有提及过自己。

而且初一的祭天,还有初二的新年早朝,都再也没有露出过任何端倪,而最近几i,胡惟庸虽然没有接到内宫内传来的消息,但是通过太医院,他又知道现在内宫是乱作了一团,临安公主在宫中突然身患重病,现在满宫上下手足无措,正在陷入到一片慌乱之中,这一切的一切,都表明着危险正在离他远去,而此时


状态提示:244 相府密谈(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