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青春校园>臣权>322 皇后之死
建房、开酒楼,捐修了从洪武门到西水门的城墙。结果还是被抄了家,发配到云南。为了贬抑商人。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特意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学、当官,都受到种种刁难和限制。

明朝建立后,开国功臣变成新兴大地主,大肆兼并土地,使得农民流离失所。朱元璋很多让人不可思议的行动,其实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打击这些新兴大地主。虽然在人情上显得过于残忍,但在客观上却使大地主阶级兼并土地的速度减缓了。

除了官员和地主,供养军队也是古代农民一大负担。朱元璋很快将改革的触角伸向这里。但军队是国家的基石,不可以取消,自给自足的军队便成了朱元璋心目中最理想的目标。

朱元璋很快在全国各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军民分籍,实施“卫所制”。当时,全国总人口为六千余万,而兵员总数为两百万,平均三十个百姓养一个兵,这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明朝初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于是。朱元璋采取军屯的办法以军养军。他把卫所周围的土地收归国家所有,叫做“官田”,要求各卫所都要从事屯种。具体规定,边疆地区。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屯种的士兵每人分给田地五十亩,动员军户全家共同耕种。配备耕牛、农具,教种植技术。征收租税。

朱元璋的努力收到成效,他曾经不无自豪地和大臣说:“我养了百万军队,却不多费国家一粒粮食。”

解决了农民的负担后,接下来就是改造农民社会本身。对上层社会打击残酷的朱元璋,对底层社会的管理却表现出异常的和善,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他试图以道德秩序来建立理想的农业社会,而不是用他在上层社会推行的严刑政策。

朱元璋以村为单位,推行里甲制度,这项制度最核心的内容在于农村的自治。乡村中的长官是由村民推选出来的德高望重的长者,并由他来仲裁村里所发生的财产、婚姻、争斗等等纠纷,传达朝廷的法令。

村中定期举行全村会议来商讨事务及表扬近期有高尚道德行为的村民,并号召其他村民向其学习。德高望重者还要向村民们进行道德训示,并对那些行为不检的村民进行训责,如果这些人屡教不改,就会以“顽民”的名义向朝廷申请将其充军。

这样的农村社会是当时古人心目中的完美社会,即使用另一个时空几百年后的眼光来看,也可以挖掘出两个进步因素:基层的长官选举制和乡村的定期全民会议制度,这是很超前时代的两项创举。可惜这两项创举没有建立在法制的规范之下,而使得它的进步意义并没有那么的明显。

朱元璋从当上皇帝那天起都在为建立一个他心目中理想的农业社会而努力。虽然朱元璋构想的农村社会看似完美,但是这种社会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朱元璋以自己的美好意愿扭曲了社会的正常发展,但作为一个封建皇帝,能有这样的意愿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就算不是历史系的学生,作为一个工科生,庞煌也能想到这个道理,但是朱元璋绝对不会想到,因为朱元璋本人太过于自负了,自负的有些自恋起来,因为他相信,只要自己努力,自己心目中的乌托邦总会有实现的那一天,就算是自己实现不了,也要给自己的子子孙孙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朱元璋是这样想的,但是事情真的会像他想象中那样去发展吗?

庞煌老老实实的在浙江屯田,准备静静的看着朱元璋在那里指点江山,自己首先要把根基扎好才是,本来以为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但是就在相距不远的京师里,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马皇后暴毙!在庞煌的记忆中,早该洪武十五年就病死的马皇后,由于自己穿越而引起的连锁效应,竟然继续的活了下去,一直到洪武二十一年才死去,足足晚了六年,也算是庞煌自己造下的福祉了。

庞煌这样想,不代表所有人都这样想,因为马皇后并不是在病榻中绵延死去。而是在身体一天天硬朗中,突然暴毙。太医也诊断不出到底是什么原因,一时间。京师中陷入了沉静之中,大家连大气都不敢多喘一口的,等待着皇帝的发飙。

的确,朱元璋该发飙了,因为马皇后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是无法被取代的。朱元璋听闻消息后不但仰天痛哭,发誓不再立后,就是宫廷内外都默思哀悼。

朱元璋起兵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要打仗,马皇后一直跟随朱元璋左右。常常劝诫朱元璋不要大开杀戒。马氏被册立为皇后以后,仍然像当初一样节俭,身上的衣服都洗得褪se了,还不肯换新的。后宫的嫔妃都非常敬重她,将她比作东汉时的明德马皇后。

皇后生了五个儿子。周王朱橚年纪最小,放荡不羁。封藩的时候被封到开封,马皇后派江贵妃和他一起去,还赠给江贵妃一件自己常穿的衣服,一根棍子。对她说:“大王如果有什么过错,你就穿上我的衣服,拿着棍子打他。如果他还是倔强的话,马上报告给我。我决不轻饶!”周王朱橚听了这话,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每次有灾荒,马皇后就带着后宫的人吃素食。朱元璋对她说已经发过救济的粮食了,不必担忧。马皇后就说接济不如预备。马皇后平时常常会问百姓是不是安居乐业。并说:“皇帝是天下之


状态提示:322 皇后之死--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