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青春校园>臣权>429 在杭州的思索

四月的杭州城,并没有因庞煌的心情而影响绿树生烟、花团锦簇的美好景色。

老天爷似乎总是不尽人们的心意,变坏了脾气,一会儿风,一会儿雨;一会儿燥热,一会冷寒,恨不得叫花落尽,令草地铺满泥泞,将整个的美景撕碎,变成一个浮躁而脏乱的世界。

所以西子湖上的游客明显地减少了,整个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冷落落地难见到几条游船。葛岭也寂静下来了,整个一个杭州美好的景色,就这么白白地给雨水辜负了。一夜风雨,破坏了庞煌的心情,也没有了玩赏景色的兴致。

大明需要一个皇帝,的确的需要一个皇帝。皇帝则是集权的象征,而只有集权,才能让华夏这片土地上快速的散发出生机,但是集权的巨大破坏性也渐渐的显现出来。

庞煌初回大明时的雄心壮志已经被他二十多年的平淡生涯消磨的一干二净,还在北平做着商贾的期间,他充满了改变封建社会的雄心壮志,因为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说封建帝王制度的坏处,以及严重制约着历史的进程等等。

再加上所学的知识,他向往民主,想建立三权分立相互制约,想建立公民权通过选举产生官吏,想学习另一个时空中的西方一样,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总之,他想做很多很多事情。

但是回到大明以后的现实,无情的击碎了他的梦想,他没有改变什么,也改变不了什么,近三十年的时间。大明依旧是所谓的封建社会。没有当上驸马之前,他要活下去,就必须亲近皇帝,但是亲近皇帝之后呢?

他依旧没有什么动作,只是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普及教育,他趁着大明人口还没有暴涨,说服皇帝利用其威严强制实行了普及教育,使文盲和读书人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

比如说他开办《大明周报》,在一定范围内倡导科技发展,现在基本上已经涵盖了整个大明。比如说他在朱元璋心里承受的范围内发展商业。并开始激励江浙的商贾们开始向海外发展。另一个时空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等地区渐渐都有了大汉民族的脚印,并且逐渐稳固下来。

但是庞煌觉得自己还是没有改变什么,在表面上,除了太子没有因病早逝之外,还是没有改变什么。而且太子朱标没有早逝,也不是他的功劳。只是一桩意外而已。

大明依旧是大明,封建社会还是封建社会,人心还是人心,庞煌却发现时至今日他却有些控制不住的迹象。这也是他此次来杭州的原因之一。

姚广孝说太子朱标的事情,庞煌早有听说,由于他的作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儒家在中原大地的统治地位。所以有很多人已经开始将效忠对象转向了太子。人总是要死的,皇帝也会死的。所以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太子身上,方孝孺则是最明显的一个人。

朱元璋借助开国余威的底蕴,挟击败帖木儿入侵的余威,又有高丽、日本、琉球、安南等地的开疆拓土之功。威望已经空前高涨,经过二十多年的统治,皇帝的声望在朝野之间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没有人敢和他正面对抗。

自己本来想要用来分散朱元璋注意力的举止,竟然在朱元璋的条理分明的手段下,一一瓦解。并且让皇室的声势达到了顶峰,这样以来,给庞煌的后续动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也是他丝毫没有思想准备的。

朱元璋在这十年中,已经彻底的将蒙元残余灭亡。帖木儿汗国在哈里的执政下,也有买的里八剌开始监国。他们正在蓄势进攻奥斯曼和拜占庭。庞煌没有想到,买的里八剌竟然会为大明而效力,而买的里八剌一直都是大明的傀儡,这是在另一个时空中,一直没有人敢去想的事情。

庞煌从心眼里不敢和皇帝对抗,这不是从发自内心深处的忠君思想在作祟。他效忠于的是这个国度,但却不一定认可皇帝本人的做法。在劝谏和引导没有效果的情况下,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任的皇帝身上。

太子朱标从小便是在大儒宋濂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见老师的次数甚至多于见父皇的次数。和老师有着很深的感情,这可能也是朱元璋做过的错事之一。而这个错误一直还在延续,因为继大儒宋濂之后,朱标又有了一个新的学伴,他就是他的同学,另一个时空中最为出名的方孝孺。

本来太子一直在病中,庞煌一直没有注意,但是皇帝经不住朱标的苦苦哀求,还有就是来自朱元璋长久的打算,考虑了很久,还是准了。因为在不知不觉之间,竟然将方孝孺打造成了未来的一个权臣。

权臣不一定是奸臣,但权臣的势力已经不是皇帝说杀就能杀掉的了,想要避免这个问题时,方孝孺在朝野之间的声望也达到了一个顶点,经过辅佐太子,方孝孺以及他的学生已经遍及了大明每一个角落。

方孝孺这十几年来是成功的。他采用中庸之道,他在政治上紧随皇帝以及太子,在生活上十分严谨,不拈花惹草,也不花天酒地。

就是在官场上,他也是对皇帝依而不赖,做得含而不露。所以在民间的声望很好,大家都说其是一个耿直的忠臣,庞煌对他一点毛病也猜不出来,但是通过情报系统传来的各种消息,庞煌听到有很多关于方孝孺不好的传言。

前几日对于姚广孝的暗示,他并不是不知道所指的什么,而是他还没有考虑好怎么处理这件事情,所以装作不解的模样,也不想给


状态提示:429 在杭州的思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