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都市现代>重生狂飙时代>第三百五十七章 江南厂改制落定

第三百五十七章江南厂改制落定

这个电话让陈咨不得不搁下没处理完的大把事情赶往潭城。

当然同行的还有谢宜华带领的梦大和陆南工大的汽车改型团队。

这两个大学现在和未来汽车建立了产学研联盟,所以现在可以名正言顺的调动那些不在未来汽车框架下的,但是和机械、材料、汽车挂钩的那些专业的教授和其学生们。

江南厂的汽车生产线的测绘早已经拿回来了,这次是已经做好了初步的规划打算,和实际的规划核对修改后,就将付诸实施。

加藤门东和王磊同样从捷克返回,将在明天赶到江南厂,加藤会和谢宜华确定最终的升级方案,而王磊是需要知道哪些进口设备需要他们去运作。

有了华太精密后,陈咨集团的所有的设备进出口,都归他们处理进出口手续和运输。

比陈咨他们以前单独的报关还要便宜很多,毕竟他们更加专业。

……

省城到潭城开车很近,即使是这年代的路况也用不了两个小时。

所以,陈咨干脆设了午宴来招待朱言辞带领的调研团队。

这团队不但有体改委的官员,还有华国社科院的研究人员,以及省里的部分官员。

上次陈咨的社保基金策略引起了高层的无比重视,配合劳动派遣计划,基本构成了目前国企改革的基础。

从91年开始,国外的企业大举收购国内的企业。

但是,外资在收购中往往只要核心资产,对于企业中的破旧设备、附属设备扔给中方,更不用说企业债务了,更加严重的是下岗职工也留给了政府。

这就造成了本来现在不宽裕的政府各种的困难,而这些下岗职工和大量的待业青年,导致了社会治安环境的恶化,这是导致96年再次严打。

譬如著名的‘中策现象’,港城中策公司董事长黄鸿年从1992年5月起,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斥资33亿人民币把国内百余家不同地区国有企业成批地改建成为35家全部由中策公司控股51以上的中外合资公司,造就了一个庞大的“中策企业王国”。

合资后,企业的机制得到了转换,活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中策公司的这种投资的规模、对象、行为、方式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人们将之称为“中策现象”。

但是好景不长,中策由于根本就没能力对其旗下庞大规模和区域的资产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只是完成了前台的资本运作(合并几家公司成一家,再拉到海外包装上市融资,包括港城和美国),没有长久生命力,导致97年的时候遭遇重创,只能最后亏损出逃。

事实上前期能够上市,就是抛弃了大量老旧设备和职工的原因,导致企业在存留核心资产的情况下的正常反弹,就如同一个人挑了一副他能够承担极限的重担,实在支撑不住的时候,丢下担子,空手能够跑的飞快一样。

而现在是93年6月,中策导致的社会负面现象已经显现。

不但政府期望的能够大面积改善企业经济面的效果没有持续,而且还导致了很多国有资产的流失。

由于当时政府没有完善的职工保障规划,导致很多的地方政府无法承担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闹出了很多的社会负面现象。

而江南厂这次由于陈咨提出了两个改制意见的第一次配合,目前看起来还不错,至少大家都觉得还算公平。

就目前江南厂的职工来说,大部分算是比较认可的。

改革的每一步都值得仔细思索和考量,所以这条目前看似可行的计划,自然会获得高度关注。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上世的这时候,中策的并购目前还在中端,好处会和坏处都看起来差不多。

高层们看到了危害,但是目前毕竟部分企业资本运作成功还上市了,也有了利润,就抱着一丝希望,希望类似中策这样的公司后面能够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来,拯救一下国内遍地快破产倒闭的企业。

但是,出了东方摩托和江南厂的一个更好的例子,自然让领导放弃了侥幸的希望,可以比较公正来看待目前国内类似外资吞并国有资产的现象。

这才发现好处全被别人拿走了,糟粕和害处全给丢了下来。

所以朱言辞说起中策现象,现在是痛心疾首。

陈咨趁机给这事上眼药,“我觉得国家改革开放让国外企业进来是有必要的,但是得慎重考量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特别是有关知识产权、品牌价值方面的估值,全都被忽略了,我不知道再过的几年伴随我们长大的那些品牌还会不会姓华?“(改革开放导致大批品牌被并购,小护士、大宝、三笑、羽西、乐凯、南孚电池……,太多了)

”更加关键的是,由于目前官员考核经济发展的权重太高,而外资又比国内资金的权重要重,所以,很多的地方政府为了让外资留下来,难免开出了一些额外的条件,导致违背原则的任性选择国有资产的流失。“

“这种原则的缺失,还会导致别的一些恶果,譬如对环境的危害和加剧国内企业竞争的门槛不平衡等等。”

陈咨说的这些,其实都是改革开放中的痛点,也是体改委工作的重点,他不介意找些已经发现的现象和记忆中的情况对比找出的原因告知他们。

“每次和小陈专家接触都是收获良多啊!得找机会多多来打你秋风才是。”朱言辞开玩笑的哈哈大笑。<


状态提示:第三百五十七章 江南厂改制落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