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轲把解决各地的藩主,也就是各个藩国的大名的任务,都分配下去,交给三路大军,一定要把他们捉拿归案,一个不准落网!
其中从本州的右边沿海一线,那里有向本岛进攻的维尔斯科伊。
他领导原来的俄军舰队,负责九六岛、南鹿半岛、秋田、飞岛、栗岛、新泻等地。
还有左渡岛、蚰仓岛、七岛、能登半岛、富山、金泽、福井、鸟取、隐岐诸岛、岛后岛、岛前群岛等海岛或者半岛。
以及沿海的富山、金泽、福井、鸟取、松江等海岸城市。
所到之处,不但必须捉拿住在那里的大名,而且他们所统领的武士也都必须登记入册。
至于他们的命运,除非他们转化为天军,否则全部就地解散。
转化为天军,是需要麦轲的特殊批准。
首先,必须是天军的战略发展确实需要。
其次,天军确实能够把他们牢牢控制得住,确定不能让他们成为动乱的根源。
这两条要求,缺一不可。
而对那些解散的武士,天军则需要妥善安置。
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转化身份,进入任何民用行业,工农商都可以。
这些转业的武士,如果有需要,天军要给于及时帮助。
在本州南部进攻的海军,是天军水师总司令彼得。
他领导原来的美军舰队,本来就是从左路进攻东瀛岛国的本州岛。
彼得现在接到的分工,首先就是牡鹿半岛、金华山、仙台、水户、房总半岛、千叶、一直到横滨。
然后进展到伊豆七岛、大岛、新岛、神津岛、三宅岛、御藏岛、兰滩波岛、小笠原诸岛、伊豆半岛等与陆地相连的岛屿,还有独立于大洋深水区域的岛屿。
接着,继续西进, 从静冈、津、志摩半岛、大岛、德岛,再到四国岛、高知等地。
所到之处,所干的事情,和维尔斯科伊一样。
中路大军,还是麦轲具体负责,除了左右两路海军负责捉拿的大名以外,都归麦轲解决。
麦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处于江户和京都之间的各路大名。
这两大繁华区域,以及衔接两大地区的中间地带,就是东瀛岛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这些大名,都上了麦轲的黑名单,必须一一抓捕归案。
麦轲的这些安排,都是针对东瀛岛国这个特殊国体的特殊情况所作的特殊安排。
经过一段时间的战争,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还有灵犀一动的帮助,麦轲已经对东瀛岛国有了透彻的了解。
东瀛岛国,天皇是名义元首,幕府掌握管理全国的实权。
但是现在,幕府日趋衰落,他们的实权被那里大名大部分夺了过去。
这些大名就是个藩国的主管。
他们本来是幕府的助手,派往主要的城市去为幕府管理该城市。
但是现在,幕府对他们的管辖,有名无实了。
各个藩国,变成了各个大名的独立王国。
最早的时候,他们分成三个级别,只有一些有限的,或者只是象征性的权利。
这些顺从江户幕府的大名,在他们的领地内拥有一定的程度经济、政治和社会的自决权,让他们发展城内或城下町。
因此,他们拥有一个细小的国家的功能——大名常被称为“藩主”,而其家臣则称为“藩士”。
而一些有势力的大名们,也会在主藩内也设立“支藩”,支藩的藩主通常是由主藩藩主的重臣,例如“家老”,或血亲担任。
相对于诸“藩”,德川幕府的直辖领称为“天领”。
这些藩虽然拥有自主权,但是藩主都必需将儿子送往江户城作为人质,此为“参觐交替”的制度。
而藩主也不可以随意筑城,因为江户时代已经确立了一国一城令,但事实上一国里已经有多座城堡,大名也可以透过幕府批准设主城堡。
有些藩本来没有“石高”,例如虾夷地的松前藩,但因为获得了德川幕府的准许,拥有一万石资格,因而成为了藩。
这石高,就是衡量当地总粮食产量的单位,必须达到某种水平,才能作某些事情。
藩通常会以藩主的居城,也就是藩厅命名,例如上杉氏以米泽城作居城,一般被称作为米泽藩,而附近的伊达氏,在仙台城作居城,称作仙台藩。
但是如果藩的领城占有一国大多数领地甚至是多于一国的领地,通常会以国名作称呼,例如前田氏的加贺藩、岛津氏的萨摩藩、以国名作称呼。
在当时,最大的藩领是前田氏的加贺藩,拥有超过一百万石的石高,拥有了加贺和能登两国。
以“藩”称呼当时拥有一万石以上大名的领国,是由当时的儒学者开始的——中国古时周天子分封领地给国让诸侯们自治,概念是要服从天子。
同样地,东瀛岛国的大名们也要服从于幕府将军,因此便称这些领国为“藩”。但江户幕府的正式体制中没有“藩”这一设计,大名“藩主”间交流也不用“藩”的名义,而是以“某某家中”称呼。
虽然在江户时代初期,并非是正式的制度名称,所以只限某一部分人在使用,在元禄年间之后也只是到处可以看见的这样的称呼的程度。
直到明治时代正式成为公有的制度,这个名称才开始被广为使用。
各类藩国的总数共有二百七十六家。
到德川幕府灭亡,原本幕府直辖的领地改为由天皇管辖。
在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