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欢拍拍奏折上的灰,躬身递给太监。
皇帝接过又看一晌:
“覃相所言极是。晋阳侯夫妇年事已高,早年间送走世子,如今世孙也没了。总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怎生过得去?”
皇帝愁眉深锁,挥笔朱批“厚葬”二字。
“扈爱卿,”他唤礼部尚书,“替朕安排一副奠仪,走皇道送去。朕还要亲自写挽联,另赐金千两。还有…”
他指过排排大臣:
“你们都要作诗悼念。这不仅是晋阳侯府的损失,还是我大楚的损失!”
话音未落,哀伤又染上眉梢。
“陛下仁慈,”大臣们齐齐作揖,“臣等遵旨。”
一晌下朝。
大臣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官靴哒哒踏过湿漉漉的青石板。
众人对晋阳侯世孙的离世都感到突然。
但,这不是重点。
更值得讨论的,是皇帝的态度做法。这是天子之心。
蓝衣大臣手肘怼同伴:
“赵兄,陛下对晋阳侯府够好的啊!不仅给那么多钱,还要亲自写挽联,命满朝文武悼念。一品大员也没这殊荣啊!”
赵姓大臣摇头:
“晋阳侯府危矣。”
蓝衣大臣一懵:
“此话何意?”
赵姓大臣拉他至一旁,低声:
“咱们是穿开裆裤的交情,我才提醒你一句。你也不想想,晋阳侯世孙与小姐,是在洛阳府死于非命。
这件事,洛阳知府柳荀是不是也上疏了?是不是还详细说了梁世孙与梁小姐遇刺的经过?”
蓝衣大臣愣愣点头。
赵姓大臣接着道:
“那陛下为何不查?”
他声音压更低:
“不仅不查,连洛阳的奏折也轻飘带过。”
蓝衣大臣倒吸一口凉气。
挽联、金银、悼亡诗,这些都是虚的。真要看重晋阳侯府,就该查清真凶,讨回公道。
但皇帝并没有。
他提气道:
“如此说来,皇帝并不在意晋阳侯府?”
赵姓大臣摇头:
“不,是很在意。”
这句话蓝衣大臣听懂了。在意又不看重,那就是提防。
赵姓大臣道:
“你想想,千金之数是什么概念?”
蓝衣大臣微惊,渐渐捂住口鼻,生怕自己惊叫出声。
前阵子开封府发水灾。黄金千两,可比赈灾银子还多啊!
这…是会引起民愤的。
他一拍脑门,忙行礼:
“赵兄提点之恩,无以为报。”
赵姓大臣搂上他的肩:
“你是承袭父辈官职,稳稳当当,自然不必察言观色。但我不同。今日这番话你就烂在肚子里,切莫提起了。”
蓝衣大臣忙称是,二人遂携手朝宫门外去。
不远处,只见一大太监领着一群小太监经过,捧着排排奏折。
大太监约莫二十上下,生得秀气俊美,皮肤奇白。他身姿挺拔而过,目不斜视。
蓝衣大臣收回目光,叹气:
“要说最懂陛下脾气的,杜内侍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赵姓大臣只道:
“天子之思,从古至今哪有人能看透的?”
…………
太后殿中,火红石榴花沾着昨日余下的雨水,似浇灭的焰火。
房中青烟袅袅,珠帘串串,隔着红绡帐中都能觉出风情。
章太后对镜描眉,年华虽已逝,风韵依旧。
“太后娘娘,”宫女行礼,“陛下来了。”
章太后嗯了声,缓缓搁下眉笔,磨了一阵才缓步而出。
见她来,皇帝忙起身行礼,又去搀扶:
“听闻母后近来身子不适,儿臣特来探望。”
章太后笑笑,请皇帝坐下吃茶:
“我想着你是要来的。”
她挥手打发了宫女,又道:
“陛下要问什么?”
皇帝面色一滞,旋即笑笑:
“母后果然料事如神。晋阳侯世孙的事,是母后做的吧?”
姜太后红唇微勾,翘着小指捻茶盏:
“是啊。留着始终是祸患,哀家是为了陛下好。怎么,难道陛下还想留着他们?”
皇帝摇头:
“留是不能留的。只是,他们死早了些,儿臣担心川宁有变。”
更担心的是,大楚有变。
他沉吟一晌:
“毕竟,那东西我们还没找到。若真在晋阳侯府手中,他们一怒,大楚要乱啊。”
“母后,”他顿了顿,“到底急躁了些。”
姜太后撇嘴,像是被责备的小姑娘:
“人死都死了,陛下是怪我?”
“儿臣不敢。”皇帝道,“朕已尽量安抚晋阳侯府,希望能稳住他们。才受了恁大恩典,想来他们也不敢生变。”
恩将仇报,是乱臣贼子才做的事。天下不齿。
姜太后吃一盏茶:
“陛下放心。那东西至关重要,影门也会继续搜寻。”
“对了,”姜太后越过他探头,“杜宾没跟陛下来?”
皇帝愣了愣,笑道:
“朕打发他整理文书去了。”
他顿了顿,看姜太后:
“母后寻他?”
姜太后含笑:
“不过随口一问。上回他跟着陛下来,落了个八宝玉佩儿,让他得空来取就是。”
“好。”
说话间,皇帝已起身朝帘外行去。
刚至门边又顿步,回头:
“儿臣知道母后挂心儿臣,只是母后年纪大了,还是安心颐养天年的好。至于朝中之事,儿臣会处理好,定不辜负母后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