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上进攻山海关距离较近,不会存在粮草运输的问题,但也存在其他的问题。
首先是出动多少兵力的问题,那里除了吴三桂和高第的五万余大军,还有多尔衮所率的近八万清军精锐。敌军兵力高达十三万之众,且多为精锐。
若是派兵少,很有可能会被多尔衮直接吃掉。因为失了榆林,军心已经十分动荡。若是再败一次,形势恐怕会变的完全不可收拾。
但若是尽起大军东上山海关与清军决战,似乎也并非良策。
首先,多铎很有可能会从北面杀入京畿,引发混乱。其次,因为之前的拷掠,北地的乡绅官员对闯军极为不满。大军东上,谁又敢保证不会再出现一个姜镶?后方不稳,大军轻动,一旦有变,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除此之外,李自成还有另外的一个担心。吴三桂打的是为崇祯帝复仇的旗号引清军入关,周显虽然脱明自立,但谁都明白那只是迫于形势。若是在决战的关键时刻,他引兵北上,从背后偷袭闯军。那样的话,闯军定会遭受空前的惨败。
众臣讨论了好几天,分析了各种利弊,但始终无法达成一致。
李岩的意思是由李自成坐镇京师,遣一员大将领闯军主力东上山海关,与清军决战。
这个大将自然是刘宗敏,但刘宗敏本人有点不情不愿。在京师拷掠诸官玩的正高兴呢!却突然让他领兵东上。胜不胜暂且不说,最主要的是辛苦。
入京师后,山珍海味,美女少妇,应有尽有,人都胖了二十多斤。这时候让他离开自己的安乐窝,他当然不愿意。
但他又不能明说自己不愿意,他以退为进,说满虏不足为惧,李自成应该亲征。这样既可以竖立起自己的权威,也可以让天下人看到大顺皇帝的英勇神武。还说到时候南方一定望风而降,平定天下指日可待。
而牛金星则认为李自成应该在京城先登基称帝,以稳四方。至于清军,他同样也认为不足为惧。他说出了李自成内心的忧虑,提出周显有可能引兵北上。
李岩则认为周显不会,反而觉得可以和周显合作,让他领兵从海路袭击清军的粮道。但大部分闯军将领显然不如此认为。
李自成抱着试试的态度,写了一封信给在济南的顾君恩,让他向周显提出。
回信很快便到了,周显同意了。但牛金星又认为周显答应的太快,必有所图。
在众臣争论不休之时,李自成只能投向宋献策,让他算一卦来预测是否当战。
宋献策掏出一个龟甲,几个铜钱,嘀嘀咕咕了大半天,最终算出的结果是“等待时机,大军必胜。”但这个时机是什么,他又语焉不详。
李自成思索了一整夜,今日终于下定了决心。
他让贺锦戴罪立功,领少数兵卒前往太原,统领当地兵力抵御多铎,防止清军从东侧威胁京畿。
他让手下大将党守素领兵北上宣府,增援在那里的陈永福。在姜镶跪降满清的时刻,陈永福虽然败于多铎,但坚定的站在了闯军这边。而且宣府乃京师的北门,不得有失。所以,他派出他亲信的党守素前去增援。
同时,他令刘芳亮为前锋大将,领三万闯军精锐。会和包括白广恩、唐通、左光先在内的八万大军先行东上,在蓟州一带设立防线抵御清军。
他令刘宗敏率十五大军大军,屯兵营州,以作为第二梯队,随时做好增援刘芳亮的准备。
他令李过率两万精锐驻扎在天津,提防周显。
李自成也决定亲率八万精锐前往通州,御驾亲征。但是这个亲征也满足了牛金星一直想的事,自己登基称帝,让他当宰相。
他令李年、牛金星等人留守京师。
这样看来,每个人的意见李自成都听了,但似乎每个人的意见他也都没听。
实际上,李自成之所以如此,也并非毫无道理。
刘芳亮的八万之众为先锋,主要是为了消磨清军的锐气,并试探他们的真实战力。
刘宗敏所率的十五万大军为中军主力,若是清军真的不堪一击。但他将率大军直接杀上去,将清军全部驱赶出山海关。若是清军强硬,那就地坚守,寻找机会再与之决战。只要主力未损,便有胜利的可能。
而他称帝,的确像牛金星所说的,是为了稳固军心。牛金星想当丞相,其他的人何尝不想更进一步。称帝就得对诸将进行封官加爵,就得对他们大加赏赐,正可以借此收拢一下浮荡的军心,让他们全心为自己效力。
还有就是像刘宗敏所说的,宣扬武勇,震慑逃到南方的明廷。同时,也表面自己愿意和诸将同甘共苦。还有一个,他不能明说。在这个时候,他不敢把所有的兵权都交给刘宗敏。为帝之后,他再难以再全心相信任何人,跟随他这么久的刘宗敏也不行。
李岩听完李自成的安排,眉头紧蹙。
暗想现在闯军的优势在于兵多将广,劣势在于军心不稳,且精锐程度不如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军。
若是大军齐去,将有很大可能击败敌军。这样是把自军兵力分散成三部分,不正是给敌军以各个击破的机会吗?
李自成考虑到了这样分阶段抵抗可以消磨清军的锐气,但一旦前锋大军失败,那对自军的影响更大。
等众官散去,李岩留下来向李自成进言,提议三路大军一起东上,直接一战而决胜负。但李自成细思之后,还是拒绝了。他宽慰李岩,让他留在刘宗敏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