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平淡为官>367.拉瓦尔品第攻城战

同时,只要控制住了这座城市,那么就能切断旁遮普境内的叛军与印度境内叛军之间的联系,降低叛军扩散成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可怕结果,这对于狄青来说才是最主要的,而且只要掌握住了拉瓦尔品第,就能顺着印度河往上,直接进入阿富汗境内,只要拿下了阿富汗境内的叛军分子,就将彻底把这一部分的叛军撕成两个部分,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成为两段独立的个体,这样一来剿灭的速度也能加快许多,同时降低作战的烈度,尽量让死伤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租界的拉瓦尔品第拥有着整个旁遮普地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铁路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业,只要占据着这里,那么反叛军就会拥有十几万的熟练工人,他们可以利用这些工人修建雄伟的堡垒,也可以利用这些工人生产枪炮子弹,这对于宋朝来说,威胁实在太大了,所以第一战,就必须要夺下它。

作战的目标被确定,作战的详细计划也被快速制定,拉瓦尔品第因为是一座工业城市,在建成的那一天开始,并没有什么城墙,因为当时凭借宋朝的武力,实在不需要动用到城墙这种耗费金钱却没有什么用的东西,到后来随着旁遮普地区的本地文明也慢慢开始掌握燧发枪的制造方法,为了保证百姓的安全,所以便在拉瓦尔品第的四周修建了十几个堡垒,以保证进出拉瓦尔品第时可以足够的安全,城墙也并没有修建。

这也是绝大多数租界城市的现状,只拥有一定数量的堡垒,并没有城墙作为防御,三座租界城市也大多是因为这个原因以及指挥官的愚钝才被占领的,后来城市被占领之后,反叛军自然不会允许这样一座重要的城市保持着光着的状态,所以立刻给这座城市修建起了钢铁和水泥混筑的城墙,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城墙并没有修建的多高,大概只有十几米左右,至于厚度则比狄青等人想象的厚得多,大概有二三十米的样子,在上面开跑车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在这样的高度和厚度下,对于宋朝军队来说自然是一个大麻烦,这也是为什么狄青迟迟不愿意发动进攻的原因,为的就是等待宋朝大规模炮兵部队的集结,他打算利用这万门大炮,先把这城门轰开,然后再杀进城去,与敌方决一死战。

为了实现这一点,狄青总计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总全球调集了大量的火炮,最终实现了刚才所说的数字,总计一万六千门炮,这样的数量即便放在朝鲜战争上,也是规模空前的,而这样一支炮兵部队,为了供给他的资源,便需要用五百艘大船从印度洋各个角落向着卡拉奇运送过去,通过卡拉奇这个大型港口,最终将物资运送到拉瓦尔品第郊外,最后装备部队。

战争的爆发始于夏季的第一个礼拜,在大宋殿前都指挥副使、征南将军王駋的率领之下,十五万大军从拉瓦尔品第外的米扬瓦利出发,一路快速攻克拉瓦尔品第外的十几座堡垒,这些堡垒,大部分都是一些小型堡垒,装着几门大炮,与其说是堡垒,不如说是侦查哨更为确切一些,叛军占领之后虽然对这些堡垒进行了加固,可是面对王駋所率领的铁军,这些堡垒实在没有任何的用处。

毕竟对于堡垒来说,最佳的位置应该是在丘陵这种地形复杂的地方才最能发挥作用,而宋朝当初选定拉瓦尔品第作为租界的事情,这里可以所示旁遮普仅有的几块平原之一,这也是可以想见的事情,作为殖民宗主国,索要土地当然是要一个国家或者说是地区最为精华的地区,又怎么会要一些根本没有用的地方呢,就像当年欧洲列强来到中国,建立租界的时候,也是会把租界放在香港、广州、青岛、大连、上海、武汉这些地方,没有一处不是交通要道,海运码头,宋朝索要土地,自然也不例外。

所以拉瓦尔品第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平原,中间有一条贯穿整个南亚北大陆的印度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通节点,有点类似于武汉这样九省通衢的地方,在这里建造堡垒,除非是像马奇诺防线一样的通天工程,不然想要防御住大炮的轰击,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在王駋的有序指挥下,很快这些堡垒便纷纷陷落,在经过十天时间的行军之后,最终王駋便带着军队来到了拉瓦尔品第城外。

此时其余地方的战争也已然打响,靠近旁遮普地区的叛军们拼了命的想要突破宋军的防线将拉瓦尔品第从包围中解救出来,毕竟这是现在他们这九块殖民地中,唯一一处被拿下了的租界,他们所有军队所使用的武器,几乎百分之六十来自这里,剩下的百分之四十则来自辽国和地方生产,拉瓦尔品第若是丢了,那么他们的武器立刻就会减少,到时候抵抗起来的烈度就会从火枪下降到冷兵器,这对于全副武装的宋军来说不异于屠杀,叛军们自然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自然会不惜一切代价保住拉瓦尔品第。

可王駋也不傻,他当然很清楚的知道拉瓦尔品第到底有多么的重要,所以剩余的二十五万军队,王駋除了留下了极少数人保护租界以外,几乎将他全部安排的军力全部安排在了旁遮普外的行省之中,以抵挡这外围近乎六十万人的进攻,而在拉瓦尔品第城中,则有十三万负隅顽抗的叛军正在等待着与宋军一战,在这种状况下,整个战场之上,都充斥着一股肃杀的味道。

拉瓦尔品第争夺战在一个太阳还没升


状态提示:367.拉瓦尔品第攻城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