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你真的不会花我的钱吧?”说完还眨巴眨巴眼睛。
“真的。”
“哦。”
一会儿后,“姐姐,你真的不会花我的钱吧?”
“嗯,真的。”
“哦。”
……
“姐姐……”
“陈玉彬,你够了,我不会花你的钱,行了吧,再说,再说就把我的樱桃吐出来。”小溪要抓狂了,从买完东西出来,就一直说一直说,吃的都堵不住嘴。
陈玉彬看了看炸毛的小溪,收了收手上的樱桃,嘟囔着:“我不问了不问了,真是的,问问还不行。”随后,摸了摸衣兜里的棒棒糖后,又咧嘴笑了。
小溪买完盐和发酵粉后,又买了五根棒棒糖,自己两根,弟弟三根。
到二姑家后,冲在地里扯草的二姑说:“二姑,我把盐买回来了,给你放到灶房头哈。”
陈翠抬头笑道:“嗯,好,那我就不回来了,你直接放到灶房去。”
放好东西出来后,对不远处的二姑说:“二姑,我们回去了,婆婆还等到用酵母。”
“那对嘛,路上慢点哈!”
“嗯,二姑,我们走了。”
回到家后,把发酵粉给婆婆,“婆婆,我们买回来了。”一脸求表扬。
“嗯,小溪,彬彬真棒,都可以帮婆婆买东西了。”
接过发酵粉,婆婆拿个瓷盆去舀面粉,打了两个鸡蛋,放入发酵粉,加入适量的清水,净手后开始和面。
和好面后,在盆上搭块纱布,防止落灰。弄好后,就把盆放在案板上开始发面。大夏天的,气温高,不用特意加温。
弄好面盆后,婆婆把豇豆切粒,淘好后放入瓷盆待用,又把昨天晚上就洗好的一块腊肉切粒,一半放入装豇豆的盆里。
又拿出一大把洗好的韭菜,这是小溪他们去买发酵粉的时候就弄好的。切碎和腊肉丁放入另一个瓷盆待用。
弄好这些后,婆婆坐下歇息会儿,就赶紧开始做午饭。
中午煮的是稀饭,里面加了南瓜和酸菜,现在南瓜正在慢慢开始熟了。
在小溪家,一天三顿饭,一般只有晚上下面条早饭是稀饭,中午是稀饭或干饭(大米饭)。
嗯,南瓜很面,很甜,真好吃。大夏天的,把稀饭晾凉了,呼呼两口就下去了,很是得劲儿。
吃过午饭后,面团已经发酵好了。一个个气泡破裂后,裂口露出的面团成一丝一丝状。
因着下午要蒸包子,爷爷没去放牛,妈妈也没做布鞋。
农闲的时候,妈妈一般都是给家里人做布鞋呀,织毛衣毛裤。这个时候,农村人给小孩子一般都是做布鞋穿,很少有人买鞋,小溪和弟弟脚上的布鞋就出自妈妈的手。
将瓷盆里的面团倒在案板上,陈妈妈净手后,开始揣面,旁边放着一瓢面,边揣边在案板上撒上干面粉,是用来防止面团粘在案板上。
爷爷拿出两个菜盆,开始调味儿,陈爷爷做饭可是一把好手。
婆婆也没闲着,开始从房檐后头(屋后的房檐超出土墙很长一节,就用来堆柴)一趟一趟地往灶房里抱柴,抱的是棒棒柴(就是树木的粗枝干,砍成一节一节的),又从厅房里抱一些大柴,是冬天的时候放的树,把树干劈成方便塞进锅孔的大小,风干后堆在厅房里的,这种柴耐烧。
待面揣好,馅儿味调美,柴抱够后,婆婆洗净手。
妈妈揣面并把面团揪成一小团一小团的面团,爷爷手拿擀面杖擀包子皮,婆婆则包包子,因着下午蒸包子两小只都没午睡,此时正踩着椅子,趴在案板边瞅着大人忙活。
因为包包子要比擀皮儿和揪面团面慢,爷爷和妈妈就时不时地停下来包包子,防止面片叠一块儿久了粘在一起。
左手几转几转,右手几捏几捏,一个漂亮的包子就诞生了。
大概一个小时后,包子包的差不多了,爷爷就让婆婆开始烧锅。
在里面的那个大锅里加了满满一大锅水,然后又把蒸笼坎上,刚刚好。蒸笼还是上午婆婆找出来洗干净晾晒好的。
把锅烧起,架上大柴,不一会就水开了,锅里冒起了水汽。
把洗干净的芭蕉叶找出来,铺在蒸笼上,再放包子,这是为了防止包子跟蒸笼粘在一起。小溪家屋后有好几簇高高大大的芭蕉树,每次蒸包子都是用的芭蕉叶,很是有一股子清香。
有了包子怎么可能少的了馒头呐。将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包子放进蒸笼里,婆婆看着火,爷爷和妈妈开始将剩下的面团重新揣过,又再揪成小面团,不过这个面团比包子的面团大多了。
小溪他们这儿的馒头,习惯的都包成圆的。两只手掌合拢向上呈开口状,扒着与案板接触的下方,两只手一撮一转,一会儿一个圆溜溜白胖胖的馒头就出来了。
把馒头放进蒸笼,加大柴,蒸至二十来分钟,蒸笼里就穿出一阵阵的肉香味。
爷爷一句“好了”,小溪和陈玉彬就把碗准备好了。
揭开蒸笼,给小溪和陈玉彬一人夹了一个包子在碗里后,婆婆退了火,爷爷把蒸笼一层一层地摊在案板上凉着,大家这才开始吃。
陈玉彬看看插在筷子上的包子,不解地说:“明明是白的呀,怎么这么黑?”然后狠狠地咬上一口。
因着用的面粉是自家的,没有漂白过,所以蒸的馒头包子都没有外面卖的白,但麦香味要比外面卖的浓烈。
小溪还想吃馒头,就把包子分了一半给妈妈,然后吃了一个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