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都市现代>最爽新人生>800.文化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放在华夏,基本上算是老百姓人尽皆知的一句话了。

从这里也能看出“吃”,对于华夏人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只是果腹,华夏的老百姓,从古代开始,就一直在追求食物的美。

甚至于,“吃”在这个国度已经不仅仅只是吃了,而是具备了文化的要素。

华夏饮食文化说白了,就是有着长远历史,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

在华夏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lún_lǐ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华夏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华夏饮食文化。从外延看,华夏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称得上是异彩纷呈。

周方远他们今天所享用的临安菜,说实话啊,不存在褒贬一说——也是近现代才开始出现的。或者说的更加严谨一些,是近二十年才逐渐总结完成的。虽然它本就属于浙省菜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此之前,它一直是散乱的,没有体系的。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这才一点点总结出来的。

菜是好菜,味道也好,卖相也好,但若要真正放到这个饮食大国里的话,临安菜,说实话,基本上还是弟弟级别的。

远了不说,就说大家公认的八大菜系——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哪一个不是名声显赫,从古时就流传下来的?临安菜,充其量也只是浙的一部分而已。

菜系是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华夏饮食的菜肴流派。

在我国,饮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膳食文化已有雏形,以太公望最为代表,再到春秋战国的齐桓公时期,饮食文化中南北菜肴风味就表现出差异。到唐宋时,南食、北食各自形成体系。到了南宋时期,南甜北咸的格局形成。发展到清代初期时,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被称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时,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构成华夏传统饮食的“八大菜系”。

八大菜系,自然是各有不同,当然其中有部分东西是共通的,也有一些东西是相互借鉴的,所以所谓八大菜系,也不可能是完完全全独立的八个体系,那不现实。一般来说,如何分辨八大菜系,主要还是看它们之间口味的侧重点。

比如说鲁菜,就讲究个口味咸鲜为主。讲究原料质地优良,以盐提鲜,以汤壮鲜,调味讲求咸鲜纯正,突出本味。咸鲜为主火候精湛,精于制汤,善烹海味。它起源于大鲁省的齐鲁风味,是我国传统菜系中唯一的自发型菜系,相对于淮扬、川、粤等影响型菜系而言,它是完全从劳动人民之间自己出现的。是历史最悠久、技法最丰富、难度最高、最见功力的菜系,亦是八大菜系之首。鲁菜里的名菜,那就太多太多了,根本说不清,也很难数的清,不过倒是有几道比较经典的名肴。

比如说糖醋鲤鱼、九转大肠、葱烧海参、油爆双脆、扒原壳鲍鱼、一品豆腐等。

另外鲁菜里还有细分,比如说孔圣人家族流传下来的孔府菜,就称得上是精品之中的精品。毕竟孔圣人的家族在古代地位崇高,一代代流传下来,但凡帝王出巡,只要路径鲁省,就必然会到圣人故居一游。所以孔府菜,其实就等于是民间的御菜。无论是从选料,还是技艺,亦或是味道、外形等方方面面,都称得上是顶尖了。

另外说一句题外话,最近这些年,就周方远知道的,鲁菜其实是有些式微了。

大原因,或许是鲁菜的要求太高吧,相比其他菜系传人可能五年十年就能出师不同,鲁菜的大厨,没有个二三十年的苦功,根本就看不见什么成果。

二三十年啊,就是一个人从少年进入中年的时间,再多几年,说不好就要退休了。

鲁菜作为宫廷菜的主体,其价值是巨大的,沦落到如今这个局面,也确实是让人有些唏嘘。但同时,要说鲁菜真的要消失了吗?也不尽然。就算“鲁菜”有朝一日真的消失了,但鲁菜的精髓却流传下去了。差不多有这么一句话,“只要是爆炒,就都是鲁菜”。鲁菜的技巧早就传遍全国,甚至传到国外去了,就算鲁菜作为一个菜系,有朝一日会消失,但鲁菜本身,早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进入了每一个厨师的手中。

这一点,是其他所有菜系都比不上的。

鲁菜之后,便是川菜。

川菜的口味麻辣为主,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善用麻辣调味,有鱼香、麻辣、辣子、陈皮、椒麻、怪味、酸辣诸味。

川菜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清鲜醇浓,麻辣辛香,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川菜有麻、辣、甜、咸、酸、苦六种。在六种基本味型的基础上,又可调配变化为多种复合味型,在川菜烹饪过程中,如能运用味的主次、浓淡、多


状态提示:800.文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