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次。当我们再遇上德国陆军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拿今天的眼光来看待对手。不要把希望都寄托在优势的装备上。德国人并没有拿出最优秀的装备。”在给彭毅的回信中。徐杰一方面肯定了对方的意见,另外一方面则按时华夏要对德国可能拥有的装甲优势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在随后的报告中。彭毅也提到了奥匈军团。施拉格的表现并不像媒体上说的那么不堪,实际上,如果不是华夏留有最后一支预备队并且配合强大的战略空军进行攻击的话,那么最终鹿死谁手还难说呢。根据战后华夏的推演,如果没有战略空军的介入,施拉格甚至可以通过逐次抵抗成功的撤回出发阵地。即使在华夏全力施为的情况下,4个奥匈精锐师最终也有一个半师的人员逃出升天。当然,他们的重装备几乎全丢了。如果不考虑装备因素的话,施拉格手下精锐的奥匈军团的战斗力并不比南线的德国师差。理论上要比美国军队强上一些。
施拉格的指挥能力并不差。如果让他在德国或者华夏这种一流强国的军队中任职的话。他会做的很好。无论是攻击还是防御至少能做到稳妥。在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也能坚持到底。如果不是他强悍的意志和行动力的话,已经溃散的奥匈军团根本不可能回到基尔库克。在空中有上百架重型轰炸机攻击,地面有追兵的情况下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
不过不管如何,华夏总算打赢了这次战役,虽然损失也很大,按照彭毅的说法,我们几乎丢光了1个半伊朗装甲师和半个俄国军团以及1个华夏装甲师的装备。想要成建制的恢复伊朗师是不可能的了,也是没有必要。事实证明,同样的装备在伊朗人手中效率是最低的。华夏的补给能力不可能一下补充3个师的装备。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后补充好华夏和俄国军团的装备还是可以的。
空军方面虽然损失不是很大,但是却透支了留在伊朗的大量的燃油和弹药。飞行员的疲劳和飞机的磨损同样不能忽视。在下一阶段中,秦岳的空军只能保证制空权不落入对手的手中,至于对地支援就只能看着办了。
不过最终的结果还是能让人接受的。德国南线的兵团损失了不下2个师的装备后已经无力北进。奥匈军团的精锐也荡然无存,除了北面迟迟无法投入战斗的两个德国装甲师之外,基尔库克附近似乎已经没有能阻止华夏进攻的力量了。也许除了围城战可能算得上一场硬仗外。华夏想找个对手都不容易!而随着原本位于后方的一个装甲师和一个独立装甲旅的整备完成,华夏在两河流域的兵力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峰。等到前线的损失彻底补充好后,华夏军团将比战役开始前更加强大!而根据华夏的判断。同盟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应该凑不出更强的部队了。
华夏在总结自己的得失,德国前线高级军官同样也在这样做。一场他们认为有7成把握的战役打成今天这个样子确实有些说不过去。这一方面是情报上的失误——漏算了刚刚参加过攻城作战的田勇师。而第二个和第三个原因则是空军的不给力和陆军装备的滞后性。前者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空军刚刚打完了空中花园战役还没喘口气就和养精蓄锐已久的华夏空军杠上了。即使最苛刻的陆军军官也不得不承认空军已经尽力了。至于第三个原因也是老生常谈,经过几年的努力,德国陆军装甲部队和华夏装甲部队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有拉大的趋势。
以至于布劳希契在给陆军参谋部的心中这样写道:“至少给我们的战车装上一门可以击穿对方装甲的火炮吧!”现在他已经不期望德国战车全面压倒对手了,但是至少要做到相互摧毁。而且他还在信中这样说道:“如果帝国还想将战争继续下去的话,那么我希望能让现在已经进入试生产阶段的虎式坦克送到战场上来,并且能参考华夏装甲部队,研发一系列的重型坦克歼击车和突击火炮,尤其是后者更是我们当前需要的,三号突击炮上的105榴弹炮威力太小,而且防御太差,而华夏的29型突击炮十分全能。无论是掩体还是坦克都挡不住它致命的一击。”布劳希契的眼光很不错,他已经意识到了适应性更好的29型突击炮比专注于反坦克的29型坦克歼击车更加优秀。
不过让布劳希契失望的是,德国总参谋部对装甲武器研发滞后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并没有作出正面的答复。这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虎式坦克距离大量投产还有一定距离,等到投产了,估计战争也结束了。德国人不想让自己最为精锐的装备就这样过早的暴露给对手。即使给4号坦克换一门威力更大的火炮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虽然火炮迟早要还,但是这次战争肯定用不上了。所以还是算了吧。而另外一个原因是,华夏在这次战争中作出的抉择让德国人感到震惊和恐惧,战略空军的投入大大超出了德国人意料。这其中所蕴含的信息经过多次放大后让德皇都不得不正视。
而就在这个时候,奥皇发来的电报更是让形势雪上加霜,施拉格的再次失败和奥匈军团的折戟让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终于清楚的认识到一流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