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仙侠修真>甲午之华夏新史>第七百六十九章 俄国的军事改革

在两次华俄战争中被打脸的俄国人非常郁闷,相当郁闷,异常郁闷。从俄国沙皇到他的大臣们再到普通的俄国民众终于在事实面前低头了,他们承认了一个现实,那就是俄国已经不再是几十年前震慑整个欧洲的压路机了,更不是当年让拿破仑折戟沉沙的俄国了。现在俄国陆军的质量甚至连中流都不如,一个刚刚建立了不到10年的国家都可以把俄国人打的满地找牙。

既然原来的道路走不通了,而俄国又是一个极度依赖军力的国家,那么军事改革就成为了必然。从沙皇到军官到普通民众都认为俄国陆军必须改革。什么你说海军?好吧,海军需要的不是改革而是推到重来。但是具体如何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什么,俄国人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想法。

其中一部分俄国人认为俄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巨大的物质差距和补给差距,首先,俄国和华夏进行的两次大战都是在距离俄国中心所在地东欧数千公里之遥的地方展开的,而且还是在没有一条完整铁路线的情况下进行的战役,在他们看来,俄国人只能把自己200多万军队中的一小部分投入战场去和华夏共和国举国之力抗衡。这场战争的失败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所以他们认为现在需要做的是将部队继续扩编,依靠绝对的数量优势来压垮对手,同时对军官团进行调整,以便更好的指挥这支庞大的军队。至于运输问题,这些人认为在交通“便利”的俄国欧洲部分,这些问题是不存在的!俄国人完全可以靠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陆军将德国人活活耗死,更何况西线还有英法盟友。

但是以库罗帕特金等参加和指挥了这场战争的俄国军官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他们知道在这场战争之中,人数并不能表现俄国远东军团的力量。俄国人是有两百多万的各种武装人员,远东军团论人数不过九分之一左右。但是他们拥有的装备缺远超兵员所占的比例。

“我们在东线几乎每100人就可以拥有一挺机枪。我们拥有1500多门各种火炮。而在我们的军队中,平均每700人才能拥有一挺机枪,而我们所有火炮的数量加在一起也不过5000多门。也就是说,我们几乎将全军机枪的7成和三分之一的炮兵都调往了东方。如果说我们每个远东军团的士兵手中都能有一支莫辛纳干步枪的话,我们在欧洲的士兵手中至少有三成使用的还是单发步枪。远东军团占整个俄军中的比重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库罗帕特金回忆道。

所以这一部分俄国军官高层认为如果俄国想要重整军备的话,那么前提需要做的不是继续扩大兵员数量,而是首先提高军工的产能,提高部队的素质。这些想法按理说是正确的,而且获得了包括一大堆政府高层的支持,但是实际上。想要真的实施起来的话恐怕又困难重重。这其中的障碍不仅来源于政府,更来源于外部的各种影响。

俄国政府中的各种腐败问题和拖沓的效率首先就限制了工厂的产能和效率的提高,以至于俄国军方方向,从外国购买炮弹居然比自己官厂生产炮弹还要便宜!而让私营企业生产重武器又存在着重重顾虑。所以尼古拉二世虽然采纳了部分意见,但是整个过程却比较缓慢。俄国的军工体系在缓慢的更新着自己的步伐。

而来自外界的影响则比较复杂,其中英国人这一次又扮演了一个不太好的角色。如果想要扩大产能,首先就要统一军队中各种武器的规格。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知道的事情。俄国人的武器规格和英制是不一样的,和法国人的公制也有区别。俄国人想要更新自己陈旧的武库首先要做的就是统一标准。按理说这一次应该不关英国人什么事,但是实际上英国人还真掺乎上了。

“俄国政府现在已经很不稳定了,即使有我们的贷款有我们的技术,他们在对抗德国的战斗中依然不被看好。而且更重要的是,德国已经在俄国政府中埋下了暗桩。战场上的失利会导致政局的剧烈动荡。而如果俄国屈服甚至加入德奥一方的话,对于我们显然是灾难性的,而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我认为英法两国有必要在俄国埋下自己的暗桩。”在一份英国绝密报告中英国人这样评价此时的俄国和英法需要做的准备。

而在政局动荡的时候,什么样的暗桩最为保险呢?自然是一支和德国死战到底决不妥协的军队最为保险!这支部队必须和俄国旧有的官僚体系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防止被德国人渗透和利用。而这些原因也从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英法要求华夏为俄国培养陆军的计划实施。

而这支新军队和旧军队中最显而易见的区别就是,他们使用的武器都是标准的华夏制式武器,其中绝大部分重武器和英国也是通用的,因为原因很简单,华夏陆军的6寸重炮、4.7寸重炮和12磅炮是海陆通用的,而海陆通用的话就代表着和英国海军通用。就代表着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华夏制式和英国制式十分接近!嗯,这个让英国人很容易接受,而且让华夏供应这些武器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即使算上运费,华夏共和国生产的武器和弹药还是比俄国官场生产的便宜!同样的英国贷款可以武装更多的军队。

为了让尼古拉二世支持这个计划,英国人甚至表示这支部队的费用和消耗都可以由英法两国来提供,在英国特使的描述下,这支全盘英法化的部队将组建成一支精锐的快速机动部队,以便在最关键的时刻


状态提示:第七百六十九章 俄国的军事改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