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穿越重生>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779.第779章 萌动3

站在芦关的墙头上,目送着远去的大队人马之后,我也下达了出发的而命令。

虽然有更多不确定的命运和选择在等着他们,但依旧暂时和我们没有直接的关系了。分道扬镳之后就是继续北上,将我预定的好处和利益,先拿到手再说了。

至于还留在开义城里的那些人,无论是我方或是罗允孝那边,都暂时性的选择了无视,他们显然遗忘,或者说,站在罗允孝的立场上,并不希望他们这些资深家臣,出现在这只讨伐大军里。

这就是所谓的搁置分歧,共赢互利吧。

当然了,

光靠我这手上的七八千人,放到辽西五州之地内,哪怕按照最基本的城邑为单位,平均分摊开来,也就是撒胡椒面一般的,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因此,我只能重点的解决一些局部的要点,以点带面式的来确保和缓解,对整体控制和影响力不足的问题。

比如现在北边的两州之地,效法南边的故事,依托多山的地势,先建立起一道最基本的防线和势力边沿来。

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放弃掉一些,缺乏山河险要的遮护,而需要花大力气才能维持的地段和边角。

但至少相比罗藩为首的联军,在初战辽西之时,所遇到的各种重重反抗,种种困难和麻烦,这回我所要面对的情况则要简单的多。

因为先期抵达接管当地的那些各家诸侯们,已经先行变相的帮我清理过一遍了。其中好些以薛氏残党为名,被掳卖的俘虏还在南边的额港口里,等待装船去淮东呢。

只要堂堂正正的长者实力碾压过去,将地方离散的各种零星武装力量,给一鼓作气的荡平和收拾干净;在这种情况之下,就算是在山地丘陵之间,残留的那几家诸侯势力,也就没有了多少插手的余地和捡便宜的胆量了。

毕竟,在这场罗藩本家剧变引发的动乱当中,他们同样也是某种程度上实力大损的受害者和当事人之一。

此外,就是善后和后续经营的问题了。

这一次阴差阳错的在淮东的海对面,一下获得这么一大片的新地盘,也等于是将我方需要维持和保证的战线,一下子增扩了倍半以上。

同时也带来各种资源投入和政权设置上的困难和紧缺,毕竟物资可以抽调和暂挪,,相应管理和经营地方的人手,却不是那么容易补充过来的。

需要一个稳步的培养周期和实践实习的缓冲过程,才有可能初步满足日常的需要。

这就是,计划和预期一变再变的结果,所造成各种猝手不及,或者说消化不良的后遗症,需要慢慢的收拾和弥补了。

好在淮东外部,暂时没有太过强势的对手,也没有什么严重的敌患和压力;可以见招拆招的用足够时间周期,来慢慢经营、纠正和补全这些问题。

当然,前提是内部没有较大的灾荒,或是外部大规模战事的需求,不然以淮东数十万军民,这些年辛辛苦苦的积累和生聚,照样也要捉襟见肘或是后继无力的。

相比位于辽河平原上的东部三州,或是南方沿海平原贯穿其间的南面两州,乃至八州产出最丰的辽西郡本身,北方的耀州和屏州,真可谓是乏善可称且相对狭促的下等小州。

既无像样的矿产冶炼和手工业,适合耕作的土地也是不多,还被绵连起伏的山丘,给分割的支离破碎,只是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像样险阻和崎岖,而随着流经境内的大凌河上游峡间,将大多数城意和人口聚居区,保持着基本的连接和贯通的状态。

因此,无论是在人口还是赋税钱粮上,都是处于薛氏主导的辽西八州,某种垫底的状态。

但是当地好歹也有一个特色产业,就是在山地丘陵间发展起来的林草畜牧业,可以出产牛羊和优良的大材;

而从这里出发,沿着大凌河溯流而上,继续向西或向北的重重大山之外,就是所谓的山外草原各部,以及管领他们的塞外诸侯;因此还有传统的茶马贸易延伸出来的边市和通商活动,作为某种经济活动的上补充。

虽然说期间通商的大部分利润和出兵征掠的收益,通常都归薛氏本家所有,但是长期不断来自草原的畜马,也大大促进和改良了当地的畜牧业。

因而,作为辽西薛氏的军事支柱之一,所谓擅长跋涉翻越山地,亦能在狭窄处做短距离突击的薛氏藩骑,就是靠北面两州的出产为基础,而世代积累和发展起来。

而目前最大的关键,就是抓紧时间组织人力清理修缮道路,并由此建立起一条依托海路而贯穿辽西南北,全新的粮台分布线和战地输送体系来。

自古从传统输送的物流效率上来说,人力不如畜口,而在畜口之中,牛驴不如健马;而健马的驮负,却又比不上车马的效率;

而在通常情况下,陆运不如水运省时省心;而在水运当中,传统江河水系的漕运,却又比不上海运的规模和成本。

因此,出于生产效率和物资流通上的考虑,科技手段实质上是在不断进步和攀升的。

故而,直接拿人数去堆后勤和补给线,是最愚蠢的做法。不但极大浪费了宝贵的劳力和生产资料,也浪费了维持繁重劳役输送而消耗的大量粮食补给。大部分军需在到达目的地之前,都被在路上吃掉了

毕竟,在个体口粮消耗量上,人吃的或许比不上牲口多,但是比起世世代代专门驯养出来特定用途耐粗饲的牲畜,却更加的精细和脆弱;


状态提示:779.第779章 萌动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