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草原特种兵>第四十八章 里加陷落

窝阔台汗13年(1241年)9月16日下午2时,蒙拉联军进攻里加的战役打响了。打头阵的依然是七五舰炮,道加瓦河上的数十门大炮依次开火,巨大的轰鸣打破了天地之间的沉寂。数十枚高爆弹呼啸而来,落入2千米外的里加城中,恐怖的爆炸接二连三的响起。可以想象,遭受炮弹洗礼的城市糟成什么样子。

两艘战术飞艇上的炮兵观测员不断用旗语通报弹着点,三发试射之后,全舰队火力全开,以每分钟两发的射速把恐怖倾斜到里加城。爆炸破坏了一切人类文明,巨大的冲击波使30米外都会震倒,飞溅的钢珠破片撕碎一切有生力量,高温高压瞬间把弹着点四周一切化成灰烬。20分钟之后,数千发炮弹已经里加所有重要目标都变成了一片废墟。

脚下的大地在震颤,不远处的里加城如风中之烛,仿佛随时都会倒塌。虽然看不到城内的景象,但是那漫天的硝烟和大火把整个城堡都遮住了,如同天降巨兽,吞噬这个道加瓦河畔的城市。不要说是城中的守军,就算是1千多米外的拉脱维亚解放军都被这世界末日的景象吓疯了,一些人捂着耳朵,把头扎进战壕里一动不敢动,一些人狂吐,把胆汁都吐出来的。一部分神经脆弱的人发了疯一样乱蹦乱跳,被宪兵队当场斩杀。

“巴拉科夫阁下,这是什么东西?里加城好像要倒塌了。”拉米金公爵从望远镜里看着这恐怖的场景,大炮每一次开火都带来战舰的轻微位移,脚下都站不住了。巨大的轰鸣对面说话都听不清,他忍不住大喊着询问。

巴拉科夫大声答道:“这是大炮!发射炮弹的武器,无坚不摧。你最好捂住耳朵,张开口,减轻压力,不然头受不了。”

拉米金公爵顾不上这些,大喊着:“我们需要这东西!有了这个大炮,我们不仅可以守住里加,最终攻占整个爱沙尼亚,建立一个大拉脱维亚王国也不是梦想。”

巴拉科夫苦笑着说道:“这东西可不是说有就有的。即使会操炮。更别说炮弹都是消耗品,炮管也是有寿命的,你们现在一无所有,总不能什么都靠我们蒙古人提供。”

拉米金遗憾的叹了口气,满脸都是失望。巴拉科夫心说,这是军国重器,怎么能轻易就给了你们。不过看他失望的样子,心中又于心不忍,至少他有雄心,有征服爱沙尼亚的**,这让巴拉科夫感到安慰。他最讨厌的,就是麻木不仁,也许是因为过去的他就是那个样子吧。

他想了想,劝慰拉米金道:“蒙古的好东西可不仅仅是大炮,将来你们会看到的。你们拉脱维亚多少年轻人到蒙古去学习,将来他们学成回来,拉脱维亚就有了各行各业的人才。将来,拉脱维亚也会有自己的纺织厂,食品厂,甚至钢铁厂、火药厂,造船厂,将来的拉脱维亚一定会富饶强大,像蒙古一样,赢得尊严。

但是,这还是要从你们的团结统一开始,为了将来你们的子孙,你们就必须要在泥地里奋战,忍耐一切痛苦,你们做好准备了么?”

拉米金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这令人震惊的一天仿佛让他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他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让他第一次开始思考,也许这些雷神佩尔库纳斯的子孙,正指引着拉脱维亚前进的方向,这个沉睡的小族群正在觉醒。

20分钟炮火准备之后,特战营的陆炮开始开火了,一个炮兵排2门大炮对准里加城堡西门猛烈轰击,70口径的穿甲弹雨点一样砸向城门,10分钟之后就把连吊桥带城门打的稀烂。随后,先头一个连掩护工兵迫近护城壕,准备搭建浮桥。

蒙古特种兵自从改为野战兵团建制之后,战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早巴根台设想的是线列战术,两线或者三线排队枪毙,偶尔使用密集阵列。为什么呢?这跟火力精度和密度有很大的关系。为了保持火力,只能集火射击,但是这样也牺牲了部队的机动力。排成那老密集的队形,还有个屁的机动性啊,蒙军上下都是骑兵,谁都不喜欢这种呆板战术。

随着蒙古工业能力的不断壮大,科技实力的不断增长,装备水平也大大提高。火炮的重型火力和机枪的速射火力大量装备部队,特种部队根本就不需要集火射击保证火力密度了,巴根台巴特尔果断舍弃了呆板列阵而战,更重视班排小组战术。敌军在机枪和轻型火炮猛烈火力打击下,是撑不了多久的,这个时候严整的线列战术还有什么意义?相反两三个人的小组战术,连排级指挥官在混乱情况下掌控部队的能力,才是致胜和减少损失的关键。

所以,当蒙军攻击前进的时候,是呈散兵线状态,单兵间隔距离很大,看起来杂乱无章,实际上运用起来非常灵活。现在的蒙古特战旅,都是龙骑兵,行军骑马,作战都是下马步战。

敌军在猛烈火力打击下溃退,枪骑兵连发起追击,机枪迫击炮伴随攻击。如果遇到坚固据点,迫击炮就会首先打击摧毁之,步枪和刺刀随后猛烈冲锋。如果是遇到敌重兵集团,机枪火力就首先打散敌阵列,然后步枪和刺刀冲锋,接敌的时候首先手榴弹一顿招呼,随后就是白刃突击,时不时来一个三五人的步枪齐射。

这套战法更为机动灵活,已经非常像一战时期的战术了。在这个时代,蒙古特种部队面对任何敌人,都是碾压。可惜,蒙古特战旅只有3个,其中一个旅还在漠北草原保卫兀鲁斯。而蒙军战线从波罗的海一直到小


状态提示:第四十八章 里加陷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