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草原特种兵>第五十六章 两线作战

辽阔的河北大平原,初夏微风吹拂在身上,令人心旷神怡。四周是绿色麦田,一直延伸到天地尽头,如同无边的地毯,散发着醉人的清香。在这无边的大平原上,一条浑浊的河流弯弯曲曲,伸向远方的拒马河,这就是卢沟河。信安到永清的卢沟河大堤30多里,这就是当时最快捷的高速公路了。

大堤上,一队骑马的军人正在急急赶路,一行人打马如飞,行人纷纷避让。为首的是一个雄壮的青年,他身后半个马头是一个神色威严的中年人。昨夜接到永清巴根台百夫长传令,命霸州百夫长以上军官立即到永清韩侯乡向巴根台报到,召开紧急军事会议。那日松就知道出了大事,第二天一早就和萧勃迭率领霸州诸将直奔永清。

萧勃迭过了梦幻般的2个月,他简直不敢相信一切都是真的。2个月前,他只不过是个7品小武官,每月拿着8贯俸禄混日子,8贯桑皮纸钱连30斤粟米都买不到。现在,他已经是霸州的最高统治者,一切军民人等,公私物资,田地房产,全在他掌控之下,他真正尝到了权力带给男儿的无比美妙的滋味。

2个月以前,他还困在一段堤坝上。县里遭到了巨大的灾难,物资损失巨大,百姓流离失所,他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这些烂摊子。现在的他,不仅仅把信安梳理的井井有条,还占领了文安和大城,手里有一支7千人的大军。如同梦里一样,所有的人都带着谦卑向自己施礼,所有的人都对自己的话乖乖照办,所有的人都在揣摩自己的意思,生怕惹自己不高兴。

那个汲汲惶惶,悲愤欲死的萧勃迭,成为了蒙古的封疆大吏,千户贵人。在州里,他唯一需要顾及的人,就是那些手持鹰徽的特种兵。他当然知道这些人的可怕,这些人是无法反抗的,他也从来没有这个心思。那一晚那个鬼魅一样少年,用冰冷严酷的手段改变了他一生,感恩,畏惧,膜拜,各种心理在他心中形成了对巴根台无比的敬畏。

那日松,这个沉默冷静的特种兵高级长官,虽然话语不多,但是那一双大眼偶尔扫过来,他的心中就不由得一颤。那眼神深邃,冷酷,洞察一切,不似人类。如果说巴根台诺颜是狼,那么那日松长官就是老虎,是熊罴。他明白,他是逃不脱这些人的手心的,蒙古人很现实,忠诚就有权势富贵,背叛只有死,没有任何侥幸。

晌午时分,一行人风尘仆仆赶到了兴隆里。那日松手持鹰徽,顺利通过了层层岗哨,来到史家大院。2个月了,第一次见到巴根台安达,二人笑容满面,行蒙古抱见礼,那情义啊,是不需要语言的。

正是史秉直的正堂,里面已经坐满了史家军百夫长以上军官,大部分是史家子弟。史天倪招呼霸州军的指挥官们坐下,蒙古将领济济一堂,这是巴根台能掌握的最大的军事力量了。保住大汗这块根据地,就要靠这些人了。

巴根台从屏风后面,扶出贺老夫人,高坐正位。两个特种兵抬出一块白板,把5万倍的军用地图钉在白板上,巴根台站在贺老夫人身边,把代表最高指挥权的鹰徽别在作训服上。开始讲话:

“蒙古的百姓们,我已经得到准确情报,金人的大军要来了,要来抢光我们的粮食,杀死我们的人民。他们是痴心妄想!我们河朔男儿,会给他们迎头痛击,让他们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堂上诸将都有心理准备,没有人露出惊慌的神色。巴根台很满意,他回身用长棒指着地图说道:“敌军分成南北两路,从中都出发的一支由平章政事独吉思忠率领,总兵力5万人。从大名府北上的一支由大名统军使蒲察七斤率领,总兵力3万人。我们在永清和霸州,有清乐军一个万人队,黑军一个万人队,霸州军7千人,特种兵1个半分队,总兵力大约2万7千人。

表面上看,敌军气势汹汹,两面夹攻,总兵力是我们的3倍。他们都是正规军队,久经战阵,经验丰富。而我们的士兵刚刚成军2个月,训练还没有完成,更从没有上过战场。而且我们没有退路,如果放金军进入到我们内线,那么我们的夏粮就再也没有指望,即便我们把他们赶走,我们也无法养活这么多军民。更不要说敌人来到我们的家乡,会怎么样蹂躏我们的父老,荼毒我们的亲人。除了决战,我们没有任何退路,你们害怕么?!”

堂上诸将同仇敌忾,齐声大喊:“不怕!”

巴根台咆哮道:“我没有听见!”

“不怕!!”更为雄壮的呐喊。贺老夫人面上露出了微笑。

巴根台轻蔑的说道:“怕,也没有用。我们数十万百姓的生存和尊严,要靠我们的英勇战斗,我们的血汗来捍卫,害怕只会让我们死的更快。别看敌人气势汹汹,在我看来,土鸡瓦犬一般,他们大部分部队都是签发的汉军,乌合之众,战斗力根本不值一提。

独吉思忠掌握的真正精锐,不过是殿前都点检司的5千乣军骑兵,拱卫直使司的8千女真重骑兵,和阿勒坛汗的3千侍卫亲军。蒲察七斤所部,能打的也不过是他的3千乣军和5千汉军步兵。我们击溃这些部队,余众自溃。他那些兵力优势,其实都是虚的。

而我们的优势有四,我们保卫桑梓的决心,我们针对他们骑兵战术设计的针对性战法,我们内线机动的优势,还有我们对他们动向的了如指掌。

我们根本的战略,是北线进攻,南线防御。我们应当集中兵力,首先击溃独吉思


状态提示:第五十六章 两线作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