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帝国的崛起>1074.第1074章 夜枭

第1074章 夜枭

“我们不是建立一支电子干扰部队吗?我们可以拿出来试试。”王子随后吩咐道。实际上一战中虽然通讯主要靠人或者动物传递,以及野战电话通讯,但是,在师一级或者更高的层面上,无线电通讯已经普及。尤其是在混乱的运动战情况下,实体传播和野战电话都面临被掐断危险的时候,无线电通讯的比重反而会增加。

战争永远是凝聚人类科技的最前沿,其实早在1905年,美国海军就已经做过了第一次无线电干扰试验,效果据说还不错。而王子自然不会落后,早在1908年,巴伐利亚就已经成立了专门的电子干扰实验室和相应的作战部队,不过这支部队到现在还没上过场。这一次王子打算拉出来试试。

“对了,还有我们的夜枭们,他们现在情况如何了?”王子想起了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除了正面的马肯森军团之外,王子还有一支暗箭没有使用!

“您是说夜枭们吗?他们已经分队深入到了俄国人的后方。从目前截获到的俄国电报以及抓住的俘虏来看,他们已经开始破坏俄国人的后方,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卡里普特中将说道。

“那就好。我们可以适当的再给俄国人造成一些混乱,让马肯森稍微等两天也好,等到夜枭们的行动取得更大成绩之后,再发动进攻!”王子说道。

特种部队,或者说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穿越者的最中的常客,号称几个人就可以扭转战局,十几个人打赢一场战役的无敌存在,甚至一个退伍的、转生的、穿越到异界的都可以轻松暴打富二代,迎娶白富美,嗯。很好很强大。

网络小说中的兵王和特种部队自然胡扯的成分居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原始的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在战场中确实有一些作用。当然,这个特种部队的定义十分模糊,肯定和后世的不一样,但是在1战、2战中都不乏这种部队,并且在历史的战争花卷中书写了自己的一笔绚烂的篇章。

你可以说风暴突击队是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吗?这个自然可以。而且是1战中后期德国陆军突破堑壕的唯一还算有效的手段。2战中英国人在北非大漠中纵横驰骋的红魔表现的十分出色,英国突击队在挪威炸毁德国人的重水工厂同样堪称神来之笔。而德国人呢?无论是2战中开始突袭烈日要塞的空降兵,还是后来在诺曼底之后,第三帝国最后的岁月中,深入盟军敌后进行破坏活动的德国小分队都有值得称道的战绩。

所以说,这种姑且成为特种部队的存在在战争中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肯定没有后世网文中的那么扯淡,但是作用还是有一些的。而本着在战争中就应该发挥所有筹码作用的原则,王子组建了这样一支被称为夜枭的部队。

“我需要一支由精锐的军官和老兵组成的部队,他们必须擅长俄语,并且对俄国的习俗和生活习惯有较深刻的了解,能够熟练的使用各种武器,并且精通爆破和暗杀,我需要他们能像幽灵一般隐藏在俄国人的后方,在他们的兵站、桥梁、铁路枢纽等重点位置狠狠的捅上一刀,并且能够煽动当地的人民反抗俄国。他们将是我们隐藏的利刃,俄国人挥之不去的梦魇!”王子当初是这样对这支部队进行定义的。

而筹划这样一支部队难吗?答案是真不算难。至少在原来的波兰地区是真不难!无论是德国、奥匈帝国还是俄国,他们手下都有一批波兰人,从民族和生活习惯上来说招一批和对面一样的人不要太简单!而波兰地区也有不少混杂的德意志人,他们彼此的生活习惯和语言都十分接近。至少一般人在草草接触之后是分不清同盟国的波兰人和俄国的波兰人有什么不同的。

其次,不要忘了,巴伐利亚曾经是俄国最大的陆军武器供应国之一,不少巴伐利亚军团都曾经在俄国待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且利用这段时间走南闯北,对俄国的了解也算比较多。至少达到糊弄对手并不难。

而从内部原因上来说,因为俄国人对俄属波兰地区的残酷统治。(比如说强行移民,以及粮食的配额制度)引起了相当一部分波兰人的不满,而同盟国的情报机关就利用这些不满建立了一些为同盟国服务的组织。而他们也将成为夜枭部队的内应。

而作为一支执行敌后渗透破坏任务的部队,当你可以完美的融入到背景之中的时候,其实任务就已经完成了一半!剩下的就是熟练的利用手中的武器去收割对手的生命,然后再捡起对方的武器去准备下一次战斗了。

这些突击队规模大小不一,有的是十几个人,有的是几十个人,还有的可能是上百人,什么?你不相信?没办法,如果你打算冒充俄国人的运输连的话,那么一个连级的马车队没有上百人反而是不可能。所以必要的时候人多一些反而更不容易暴露自己。

当然,你要是在双方对峙的情况下想要穿行过去困难很大,所以,这一切的渗透是从俄国人发动进攻之后开始的,俄国第七集团军分批次突入奥匈纵深的同时,也让原本严密的防御体系出现了漏洞,而当巴伐利亚军团发动反击之后,俄国人的阵地更是被打成了筛子,而这都为夜枭们的渗透提供了极大的好处。当然,在这一次行动中还必须说明一下空军的的作用,正因为空军把铁路枢纽炸了一遍之后,马车运输量大增。所以导致了夜枭们更好混进去,而代号美洲狮的行动


状态提示:1074.第1074章 夜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