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帝国的崛起>944.第944章 不过如此

第944章 不过如此

而像日本人的进攻,火力上可以算持平,虽然远程火炮劣势,但是速射炮数量居多,兵力有巨大优势,选择扬长避短,在晚上发动进攻的话还算可以理解。这个暂且不说,但是从后续日本人出现部分突破的情况之后,整个日军的打发就彻底走了歪路了。

日本人打的太散!而且过于“欺软怕硬”。德国在1906年的军事教材中都提到过,步兵之间的距离最好在2.5米左右,必要的时候可以扩大,但是最大不能超过8米,否则的话,进攻部队指挥官无法收拢部队,打着打着就会变成放羊!

而日本人现在的情况呢?他们虽然突击队内部很严密,但是各个突击队之间却没有建立联系,部队打穿表层防线之后,没有巩固扩大突破口,而是选择继续深入!那好吧,你深入吧,毕竟日本人也是人啊,你不是反穿内裤的超人,能携带多少武器,能持续打多长时间那都是受到人力限制的。物质上就决定你打不远!

历史上德国风暴突击队为何能突破?真以为单纯靠士兵手中的火力和简单的合成部队?那只是撬开一个缺口而已,后方的炮兵支援和大量部队的跟进那是必不可少的,源源不断的援军撕开对方防线,扩大决口,甚至动摇这个防线才是解决对手防御的正途。而日本人怎么做的?

可能和俄国人打多了,日本人也认为其它国家军队和俄国人一样,反应迟钝,缺乏主观能动性,并且火力孱弱,一旦突破一点就可以全线动摇吧?其实这话对了一半,世界上九成以上国家的军队都这样,当时肯定不包括德法英三国!否则战争早结束了!

日本人对进攻速度过渡追求,面对大部分的支持点选择的是绕过而不是摧毁,按常理说,有几个无法突破的支持点绕过那是可以的,那叫灵活机动,但是你想要绕过大部分支持点,然后粉碎对方防线?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对方是傻瓜,支持点都不会布置,以至于大部分发挥不了作用。而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进攻者做白日梦。德国人显然不会是第一种人,那么只能是日本人是第二种人!

战争已经到了好几个月了,要是这个时候,德国人还弄出来那种只要对面莽一波就能打穿的防线的话,那么德国军队早败了,虽然是非重点地区,但是在装甲部队和空军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的情况下,德国人的防线也在水涨船高。防线上被打开一个洞没关系,日本人打出几条通道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些都不致命!

秋山好古已经发现了其中一些问题,比如说,那些卡的位置十分不错的碉堡群,极大的限制了部队的展开。但是为何秋山好古依然选择了绕行呢?因为他们发现在穿透数道防线之后,德国防线是一片开阔地域,日本人的想法很简单,如果他们能尽快穿透防线,然后在开阔地域集结的话,那么无论继续撕扯防线还是向纵深发展都可以。而德国人的防线看样子如果采用夜袭的方式是有机会一下打穿的,所以,对己方火力准备不是那么信任的秋山好古想要刷点小聪明。

然而,秋山好古这样一做,反而直接陷入了冯.塞克特少将的圈套,德军防御部队是2个师,后面还有一个预备役师,而日军是4个师团,从编制上来看,一个标准的日军师团要比德国一个师大一些。大概多出3000人左右。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的德军如果就是按部就班的防御,在防线上死顶的话,也许防线能守住,但是战果绝对不会好,毕竟,双方支援火力差不多,人家人数比你多多了,这守住代价也比较大啊。

汉斯.冯.塞克特能成了历史上“十万国防军”之父,那也是绝对有些本事的,所以,结合战场的形式,他搞出了一个类似于弹性防御的计划。实际上,不管是那条防线,德军数量都不算多,而且配置的武器也不算强大。如果有人此时看了塞克特的防线设置的话,会发现他的防线更像是一个个靠的比较近的点构成,而不是一道道连续的防线。

塞克特压根就没打算据敌于阵地之外,他把大部分重武器、机动兵力和配属给他的装甲营都集中在了战线后方。目的就是等着日军穿过防线之后,在日军重新集结部队的时候给予重击。如果日本人稳扎稳打,按部就班的剥离防线上的支持点,那么塞克特的办法就落空了,整体动摇防线之后,三路日军齐头并进,德军没有任何机会的,那塞克特只能老老实实的和对手死顶,但是现在看来?

似乎日本人想要取巧,只摘掉了不多的几个封锁点,打开的口子不够大,部队过于分散,而且除了寺内的部队有足够的火力支援之外,其它的部队缺乏伴随火炮,要是这样的话,正中塞克特的下怀!如果说日本人按部就班的攻击的话,虽然慢,但是火炮和后续的增援可以及时跟上,但是现在吗?追求了速度的日军自然会在其它地方出现问题!

“好了,我们已经赢了一半了,就看剩下的了!”塞克特抖擞精神说道。“那支最慢的军队先不用管,让他们在堑壕中慢慢挪动吧。打的最快的那支可以在最后一道防线阻挡一下,我们需要把大部分精锐集中起来,迎接英国人的坦克和后面的另外一支日军。”很快塞克特命令道。

“我们需要联络预备队吗?”旁边的一名副官问道。

“预备队还是需要的,让他们准备一下,但是现在还不用上他们。”塞克特想了想说


状态提示:944.第944章 不过如此--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