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宋代弓弩技术为中国历朝之冠,像「三百步外贯铁甲」的神臂弓,以及「一发可中数十人」的床子弩,均为代表作。宋朝步兵配备中国历代防护力最强的铠甲,以及能在近战中克制骑兵的利器。火器开始大规模的生产及应用,尤其是南宋时期,基本上全国主要军事重镇都设置火器制造工场,仅江陵府即「一月制造一二千支」铁火炮。火器类型五花八门,技术不断改进,猛火油柜、火箭、蒺藜火毬、毒药烟毬、霹雳火毬、铁嘴火鹞等一一面世,以至出现了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看到西夏的铁制兵器水平高超,宋政府就仿制追赶,如学习冷锻法做出蟠龙剑及瘊子甲。在领教过回回炮的威力后,宋政府又针锋相对的制成襄阳炮,用于战守。
军阵方面,宋朝前期禁军军阵是冷兵器时代步兵打骑兵的最高水平。禁军六七成为弓弩手,期于为长枪刀斧等肉搏兵器。在河北平原上遇到辽国骑兵进攻,则弓弩手居中,长枪刀斧手居外,防止敌人骑兵冲击,一旦敌人进入射程范围内,有一将官先射一箭,其余弓弩手根据将官射出的箭就是一顿箭雨射出。禁军军阵在宋辽25年战争中,尽管面临着步兵对抗几十万骑兵的不利劣势,但是25年宋辽战争中,同样的兵力,宋军很少处于下风。这样出色的表现,为冷兵器时代华夏步兵之最。对射的话,凭借有力的训练,宋军步兵开弓比契丹骑兵开弓射的更远,六七成的弓弩手可以对付自己数量一点五倍的对手而不吃亏。如果契丹骑兵冲击,则在近敌前要面临宋军箭雨的有效杀伤,临近宋军军阵,也要面临宋军长枪与刀斧手拦截,与他们身后宋军弓弩手的射杀,火力配置在平原战场也是相当的完美。
总之,宋朝绝对不是世人想象中的那么不堪,尤其是军事方面,宋朝真的可以堪称是华夏古代之最。
那么为什么宋朝的疆域反倒不如唐朝呢?
原因是很复杂的,主要是因为外族势力在保留剽悍之风的同时又进化成先进而稳定的城居国,而产马地却不在宋朝手中以致宋朝缺少进攻战所需的马匹。
当然了,“重文轻武”这个锅无论如何也是要背一背的,但说实话,几次以失败告终的大规模进攻战,都是武臣的“杰作”,而成就最大的一次拓边战争,统帅却是文臣。
大抵来说,唐宋对手的实力根本不是同一档次,所以只看版图大小判别军事强弱,意义不大,毕竟宋朝可没有唐朝那麼多软杮子可以捏。就拿两朝的共同对手吐蕃、契丹来比较,前者略为转衰,但也绝对不弱,后者更是远较以前强大,这方面,宋朝的得分甚至高於唐朝!
周围的敌人更强大了,而且地理的形势也不太好,到了黄河流域,整个就是大平原。一出长城,更是大平原。所以在北方作战,一定要有骑兵。而宋朝要对付北方塞外敌人,更非骑兵不可。而骑兵所需的马匹,在宋朝只有两个地方出产。一在东北,一在西北。而这两个出马地方,在宋初开国时,正好一个被辽拿去,一个被西夏拿去,与马相关的尚有铁,精良的铁矿,亦都在东北塞外,可以说,在战略资源方面,宋朝是全面劣势的。
整个宋朝的衰败,原因很多,但军队绝对不能背这个锅,宋朝的军队是真心厉害的。
至于说他们为什么屡次在曹岩手里吃瘪,只能说,曹岩的打发太恶心人了。
游击战的战术是自古即有的,只不过经由伟人之手提炼升华和完善后,变成了完全成熟的战术。曹岩现在等于是真正站在伟人的肩膀上欺负古人,哪有不胜之理?古人虽然也讲究各种战法,但说到底,古代的作战还是集团军冲锋。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大抵上都是如此,受限于武器的攻击范围,这是没有办法的。
也因此,呼延灼屡次吃亏,不是他本事不济,也不是梁山真的有多么厉害,说到底,还是跨越千年的战术体系的变化,让呼延灼吃了眼界的亏。
这也是没办法的,毕竟呼延灼不是穿越者——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呼延灼是穿越者,或者说他真正了解过未来的战争方式的话,他绝对能比曹岩做得更好。
闲话扯远了,呼延灼因为和曹岩之间有着巨大的见识方面的差距,所以曹岩很多举动他是根本想不到。
也因此,当他的先锋军经过韩滔埋伏的地方时,毫无准备的足足三千人的骑兵部队,第一时间就遭到了相当严重的打击。这个地方,是一片小树林,穿过这里不远处就是郓城县,为了完成呼延灼下达的命令,这些骑兵打马疯狂,基本上是以最快的速度赶往战场。
结果他们毫无防备的就冲入了小树林中。
韩滔偏偏还不急着动手,他等几百人的先头部队已经脱离了埋伏圈之后,才突然猛地一挥手。
下一秒,足有三十多根的绊马索突然从地上升了起来,速度之快,让人完全反应不及。几乎是一瞬间,落入阵中的几百个骑士就被掀翻在地,人仰马翻,哀嚎遍野。还不止如此呢,因为是全力赶路,所以后面的梯队根本来不及停下来,就直接跟着冲入了绊马阵之中,结果又是几百人直接被掀翻。后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