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青春校园>领先四十年>第六十一章 来苏俄的缘由

ps:今天丈母娘生日,我先过去,提前发了。?x.

苏俄建国后,在一段时期内,一直都是白色恐怖。

那些在电视上看到的封建社会抄家灭族之类,很难想象居然会出现在一个现代超级大国里面,但苏俄人就这么做了。

缘起是斯大林上位的时候,他本身在党内军内的排名靠后,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太高自己。

中国解放后,家家户户张贴的肖像里面,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太祖。

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是应该享有这种殊荣,毕竟就是这哥俩提出了**。

至于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用前两位的理论,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他在共产国际的地位无可厚非。

约瑟夫?斯大林,他算啥?自我标榜列宁同志的亲密战友。

尼玛,当时连站友都算不上,一大堆人站在一起,他的位置在最边上。

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在世界大多数人都知道斯大林是暴君,他几十年的统治是暴政时,我们中国人还被蒙在鼓里,仍把他称为“伟大的革命导师”。

1963年《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开始发表的《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即著名的“**”。

其中的“二评”《关于斯大林问题》是这样说的:

“从十月革命开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到现在只有四十六年。斯大林作为这个国家的主要领导人。近三十年之久。”

“无论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上说,或者从国际**运动的历史上说,斯大林一生的活动。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斯大林的一生,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一生,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生。”

大多数中国人当时和以后很多年是相信这一评价的。

由于“二评”是针对赫鲁晓夫的,他统治下的苏俄语中国对抗,当然也要就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关于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谈点看法。

但“二评”基本上是为斯大林评功摆好,勉强地提到“错误”,也是为其辩解。

“斯大林。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为苏俄人民和国际**运动建立功勋的同时,也的确犯了一些错误。”

“斯大林的错误。有些是原则性的错误,有些是具体工作中的错误;有些是可以避免的错误,有些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没有先例的情况下难以避免的错误。”

绝大多数中国人没有可能读到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更不知历史的真相。

因此也只能相信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所说的。有些错误是“难以避免的”。

直到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才渐渐知道了真相。

1983年第一次索尔仁尼琴大作《古拉格群岛》的中译本上市,被斯大林时代巨大的非正常死亡数字所震撼。

同时也相信索尔仁尼琴所说的苏俄官方绝不会公布非正常死亡的准确数字。

索尔仁尼琴多年前是这样写的:

“关于这些枪决有哪个法学家,有哪个刑事史家能给我们举出核实的统计数字来呢?这个特别档案库在哪里呀?”

“我们要能潜进去读一读数字该有多好。这些数字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谁想到在另一个时空1991年苏俄解体,顷刻之间呼喇喇似大厦倾。

在这个时空里,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时间提前,步伐和力度加大,引起了苏俄当政者的恐慌。不管是保守派还是激进派。

巫山坚信,苏俄一定会解体。这个时间有可能还要提前。

要不然,也不会在1989年就急匆匆赶到苏俄,就是想趁着他们解体,为中国谋取最大利益,军事上、政治上都要分一杯羹。

一个政权、一种体制在一个国家的彻底崩溃,让世人有了知道这个政权历史真相的可能。

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和改革运动》在中国翻译出版。

书中写道:“仅仅这个世纪(20世纪),俄罗斯由于战争、饥饿和镇压就死亡了6000多万人。”

他还写道:“1954年,内部部长c.克鲁格洛夫报呈赫鲁晓夫:1930年至1953年间遭镇压的人数约为370万,其中76.5万人被枪决。”

由于雅科夫列夫是戈尔时代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俄总统特别顾问。

他在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两个时期都担任“政治镇压受害人平反委员会”主席,所以他提供的数字是可靠的,不算官方也至少是半官方。

苏俄解体后,苏俄的历史档案解密公开,铁幕后面的场景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这些档案吸引了全世界的研究者和关注这些历史的人。

《苏俄历史档案选编》共34卷在中国出版。

其中《关于苏俄大清洗》和《关于历史案件的平反》等专题,都提到斯大林时代的政治迫害和非正常死亡。

特别是第30卷中《苏共中央政治局大镇压事件复查委员会的简要报告》中有了正式的被镇压者的官方数字。

报告中写道:“研究国家安全机关的文献资料确定,1930—1953年间根据由苏俄人民委员会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部等机关起诉的刑事案件,有3778234人受到镇压,其中被判极刑的786098人。”

“在被镇压的人中间。由执法机关判处的有1299828人,其中枪决129550人,非执法


状态提示:第六十一章 来苏俄的缘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