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明柱>第一百六十四章 拖一拖

不过,杨廷和的毫不妥协,并没有让朱厚熜遭受到多少打击,因为这也是在预料当中的事情,他也想过杨延和会拒绝他的拉拢,所以他没有放弃,这朝中又不是只有杨延和一个大臣,他又将目光投到了别人的身上,这个人就是毛澄,毛澄跟他的关系还算亲密,因为毛澄曾去安陆迎接过他,在进京的路上,他们实实在在地相处过一段日子,是以他对毛澄还是充满希望的,毛澄虽然是护礼派,但以他想来,只要他抛出橄榄枝,毛澄应该会接下,给他这个面子,改变自己的观点,毛澄是礼部尚书,只要毛澄的观点改了,相信风向一定会有所变化的。

所以他挑了个时间,就派他身边的一个叫崔文的内侍太监去了毛澄家,这个崔文一见到毛澄,叩首便拜,毛澄登时就傻了,因为是他要拜人家才对,大臣见了传旨的太监,要跪拜才合礼仪。

毛澄赶紧诚惶诚恐地把崔文给扶了起来,并询问其这么做的缘由。

崔文说这是皇上的意思,是皇上让他给毛澄行跪拜礼的,另外皇上还说,‘人孰无父母,奈何使我不获伸,必祈公易议’,这是啥意思呢,就是说人都有父母,我想孝顺父母,希望你能在尊称这件事情上,换套说辞。

崔文一边说,一边还把身上背着的一个包袱塞给了毛澄,那个包袱沉甸甸的,里面装的全都是金银。

皇帝送金银收买大臣?这不是胡闹吗!

毛澄不但不要,并生气地说:“老臣已然是快入土的人了,怎么能坏古已有之的典章礼制呢,除非罢了老臣的官,不让老臣参与议决,不然老臣势必是要坚持己说到底的!”

毛澄与杨延和一样,坚决拒绝了朱厚熜的拉拢。

朱厚熜见到灰头土脸跑回来的崔文,知道了事情的经过以后,恼怒异常,要知道他可是皇帝啊,可是大臣们却没拿他当回事,不然他也不会接连碰壁了,最关键的是,他对此还无可奈何,他觉得他这个拉拢人帮他说话的办法,肯定是行不通了,可是他又想不出别的主意,好在他还有一群站在他这边,可以帮他出谋划策的小伙伴,是以就把李缙等人全部都给找来了。

人都到齐了以后,朱厚熜先是气愤地将事情大概说了一下,然后就急不可耐地问李缙等人,他应该怎么办,要如何去解决这件事情?

“……”

袁宗皋、陆松和邵喜他们这些人,谁都没说话,因为这事儿不好办,不好解决,不是因为面对的是满朝的文武百官,而是对已有的继嗣例制无法反驳,要是能找到论据,驳倒对方,那也就赢了,但他们都不是专门研究礼法的人,对历代王朝的继嗣制度,不能说不知道,可是却没有足够深入的了解,所以就只能沉默不语了。

就在这时候,李缙说话了:“皇上,微臣认为,这事儿即便不能进,但也不能退,不如顶住压力,先拖一拖,或许就会出现转机了,这也说不定。”

李缙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他知道有人会向朱厚熜靠拢,跳出来帮朱厚熜摇旗呐喊,就朱厚熜是否应该改换父母,即对武宗遗诏如何诠释的问题,跟旧的政治势力,也就是杨延和等人,争论较量一番,例如那个‘大礼议’事件中的重要人物张璁,只是现在还没到时候,这些人还没露头而已。

大礼议,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到嘉靖三年间的一场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嘉靖登基后不久,便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对于以谁为自己之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考,以及自己生父尊号的问题,发生了争议和斗争,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继嗣’派,要求嘉靖皇帝改换父母,而当时的观政进士张璁,则上疏责廷臣之非,提出了‘继统’的理论,继而催生凝聚出一股新的政治势力,即‘继统’派。

但这大礼议却不是‘继嗣’派与‘继统’派之间的一场简单的礼仪之争,而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即新旧政治势力的较量。

李缙明显是属于新政治势力这一拨的人,但他与未来张璁等‘大礼新贵’又有所不同,因为他不是‘以片言至通显’,靠耍嘴皮起家的。

朱厚熜听完李缙的话,当即问了一句:“你说的这个转机,指的是什么啊?”

李缙躬了躬身子:“回皇上的话,微臣说的这个转机,指的就是朝中的那些有识之士,现在他们还没有站出来,为兴献王尊号之争,助皇上一臂之力,是因为还没有看清楚形势,不知道朝廷以后是会刮东风,还是刮西风,等他们看清楚了形势,认为还是站在您这边好一些的时候,他们就会当仁不让地站出来了。”

朱厚熜对那些朝臣们,可是连半点信心都没有了:“是吗,会这样吗?”

“一定会的,其实有些朝臣还是赞成皇上的观点的,他们私下议论说,皇上您争得有理,一个人怎么可以多出一个父亲来呢,为了做皇帝,就不要自己的生身之父了,而要认他人为父,这何以为君啊,所以按皇上的想法,将自己的父母冠以皇帝、皇后的尊称,是合理的,这才是真正的名正言顺。”

“既然是这样,那他们为什么只敢在私下里议论,不敢站出来说啊?”

“之所以一直没有人敢站出来帮皇上说话,还不是因为以杨廷和为首的那帮老臣,他们人多势众,风头正旺,加上背后又有太后做靠山,所以这一旦站出来了,他们怕…”

“他们怕朕这个皇帝,会屈服于


状态提示:第一百六十四章 拖一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