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仙侠修真>逆流伐清>第四十章 两只重拳

自元亡之后,一统蒙古、建立大蒙古帝国的伟业在蒙古民族中依然有着深厚的传统,多少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付出了毕生精力未达此目标而遗恨终生。

而就当时明朝的疆域图来看,能够切实控制的地区在西北只是到甘肃为止。象青海、西藏、新疆,依然为蒙古诸部盘踞,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说是依附更为准确。况且,有些蒙古部的实力不弱,也不时南下骚扰明朝边境。

正因为如此,明朝沿长城设置军事防线,以确保中原地区的安全。从最东面的辽东镇至最西面的甘肃镇,共有九个军事重镇,史称“九边”。九个军事重镇分别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

能够看出,明朝针对蒙古的主要重镇便有八个,除了辽东镇以外。而在西北,便有五六个之多。可以说,满清崛起靠的是统一的指挥和力量,蒙古则因为没有统一政权而缺乏角逐中原的资本。

但勿庸置疑的是,西北必须要有重兵驻防,要有机动的骑兵部队,更要有名将指挥。其实从进取甘陕的战略上,便知道与蒙古诸部的直接接触已经在所难免。为敌,为友,这不光涉及到军事,还有政治、经济的关系。

也正如李定国所说的,朱永兴把东北、西北作为将来的两个主要战略方向。在别人看来,或许这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却不是如此,东北和西北曾形成了杠杆,此起彼落。

在历史上。因为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便产生了极严重后果。首先,噶尔丹出兵,是从背后向正在抗击俄国侵略的蒙古人民猛砍一刀,使他们陷入腹背受敌、两线作战的不利地位。其次。噶尔丹占领漠北后,参加尼布楚谈判的清朝使团不得不中途撤回,影响了清政府在谈判中的实力地位,使清廷作出在谈判中对俄国作重大让步的决策。

也就是说,在某些史书上吹捧的所谓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最少是放弃了从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的领土,使得西伯利亚那片辽阔富饶的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上的蒙古族的近亲民族从此成为了俄国的土地和子民。

“……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邶风》之七子……”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七子之歌》中就表明了《尼布楚条约》是个不平等条约。

当然。也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让步,使俄国政府从尼布楚条约中获得实利,俄国的最高当局远非之前一时期那样,急于与噶尔丹建立联盟,而是采取口头上的支持,行动上敷衍的政策,使噶尔丹失去了军火供应及哥萨克骑兵的支援。

在这个世界上,别人看一步。朱永兴能看到三步、四步。所以,他不会重蹈覆辙,把牺牲领土换来的平叛胜利大吹特吹。也正因如此。他要在西北、东北保持两只拳头出击的态势,要一直向北打到北冰洋,抓到北极熊为止。

自己或许干不成,但还有儿子、孙子,愚公移山听说过没有?那片埋藏着黑色黄金的富饶土地,将带给中华帝国无尽的发展潜力。还有中亚。那也是富产石油、天然气的地方,又怎么能拱手让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晋王李定国留在西北,确实是朱永兴的一个想法。之所以还未作决定。是考虑到时间有点早,出身西北的高级将领又有很多,象十三家中的几位,总要有个考较才好。

王辅臣不知道这其中的种种究竟,细思之后只觉得晋王李定国肯定已死心投靠圣上,并且圣眷甚隆。他这么想也有道理,镇朔军应该是目前明军中各兵种配备最齐全,也是唯一具有骑兵冲击力的部队。

况且,在有关军制改革的方案中,隐隐透露出未来明军的战略布署。西北、西南、东北、华南、华中、华北设立所谓的军区是比较肯定的事情,晋王李定国一旦出任西北军区长官,辖下的军事重镇可是不只一两个。如果能够得到李定国的赏识和信任,一个重镇的提督是跑不了的。

“西虏将是击败满清后的另一个大敌。”晋王李定国缓缓说道:“漠南、漠北,圣上都是要平定的,要建立超过高祖和成祖的功绩。”

高祖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成祖朱棣五次亲征,巩固了北部边防,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供奉于太庙正中。

这两位称祖的皇帝皆以武功而见长,而朱永兴在目前来看,还稍逊一筹。待到北伐成功,击败满清、重复汉家江山后,应该便可以与这两位皇帝并驾;而若能使西虏彻底臣服,则可凌驾其上。

从军人的角度来看,崇尚武功当然要比重文抑武强。明军的实力在不断增长,新的作战方式和思想使将领们增强了信心,开阔了眼界,也认识到建功立业的机会多多。

“若要打败西虏,骑兵必不可少。”王辅臣立时觉得自己被分配到骑兵部队的前途一片光明,扩充、晋升,只要自己干得好,机会便一定能抓得住。

现在可不是有什么督师、监军的时候,军人日趋专业化,参谋的作用日益凸显,少了掣肘和压制,多了军规和条例。军人的晋升变得公平而公正,更少了内行领导外行的弊端。

更不用说军人待遇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对于有功之臣,朱永兴也是不吝赏赐的。虽然金银不多,


状态提示:第四十章 两只重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