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小人物的英杰传>34.我在那一角落患过伤风

河南偃师。

这里原本是河南境内一座并不算太过起眼的县城,虽然这里的地名源自于周武王这样的大人物和武王伐纣这样的历史大事件,但对于此地而言也仅限于此。

作为洛阳外围的卫星城,洛阳防卫体系的一环,这里唯一的战略意义或许只有所谓的“洛阳东部的最后门户”这样听上去很厉害的名号。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有能力突破洛阳八关的大军,比起小小的偃师,或许洛阳那高大且坚固的城墙在将军们的眼中都更具战术意义。

至少现在,就连偃师更东一些的巩县因为地处邙山和太室山相夹之地且洛水从中穿过而更具水陆要冲的风范。

其实说起来偃师的常住人口从来不曾少过。

毕竟,偃师周边可以说是水源丰沛土地肥沃,几乎与洛阳平分了被八关锁于其中的平原地带,再加上洛水同样通过这里,这里一度甚至还为此而修建了储藏和转运粮草的仓廪,只奈何与东北边的敖仓比起来,不但是小巫见大巫而且起到的作用有限,于是逐渐遭到了废弃。

哪怕后来敖仓因为泛滥的黄河而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地位,围绕洛阳新兴而起的也是位于巩县东南方的兴洛仓。而在此之后,洛阳似乎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也很少再会有人去关心这座曾经的古都的兴衰荣枯,东西二京的辉煌也逐渐被南北二京所取代,直到现代。

事实上就算真的如此,这里的居民原本也是极为幸福的。毕竟这里距离皇城根也不过是一步之遥,所属地域都可以划归到首都经济圈的范围之内,甚至还是洛阳一昼夜经济圈的组成成员,就算出生在这里的百姓没有办法拿到帝都的户口,但至少帝都里的那些有一点钱却又不是太有钱的中产阶级们会选择到这里买上一块投资性田地,不大,却也比洛阳那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要便宜上不知道多少倍,休沐的时候不论是选择在家小憩还是跑到洛水上荡舟饮酒。都可以算得上是惬意的选择。

哪怕没有一个明确的排行榜做评比,但想必还是可以拿到“大汉十大宜居城市”的名头。

但在这个动乱的年代,一切注定是要被颠覆的。

从黄巾起义开始算起,连年的天灾人祸让这片背靠皇城根下享受着舒适安逸时光的城市不断被外来的流民冲击着。

灾民们不但带来了饥荒和疫病。同样也散播着无助和绝望,他们就宛若一头巨大的凶兽,又好似无法被消灭的蝗虫,不断吞噬着沿途所经过的每一座村落,每一座城市。

生活在安逸之中的人。显然不可能是暴民的对手,哪怕他们躲在坚固的坞堡、城池之中,哪怕他们可以祈求官军的保护,但他们的生活终究已经无法回到之前的感觉了。

更别说之后董卓的到来更是让他们感受到了地狱的风采。

事实上董卓的西凉军初到洛阳的时候军纪在董卓的刻意束缚下还算是不错的,毕竟骤然成为国家的领导者,当时还很是踌躇满志的董卓和西凉军上上下下也都还想着给首都人民留下一个好一点的印象,所以至少表面上看他们完全没有世人传说中的那般凶残。

但是,让一群狼改变他们已经铭刻在骨头里的饮食习惯实在是太不容易,纵然有董卓的存在让西凉军上上下下都小心翼翼,可偶尔总也还是会忍不住。毕竟与民风彪悍的西凉地区比起来,京畿之地的百姓实在是太过柔弱,从各种方面来说,再加上那让西凉军上上下下各种羡慕嫉妒恨的悠闲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勾引着西凉军那本就蛮脆弱的神经。

当然,下手的目标也是有所考量,毕竟谁也不打算因为惹到了某些世家的七大姑八大婆,然后被当时与世家的关系还算不错的董卓拿来祭旗。

而惨遭不幸的百姓——抱歉,这样的事情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避免,毕竟这个国度别的或许都会缺。但惟独各种二代、三代乃至于n代可谓是层出不穷。可以说除非那位x代的家族惹到了皇帝或者站错了队,否则若侥幸逃得一命的话还是找个犄角旮旯的地方洗洗睡吧。

而这样的时光也是极其短暂的。

因为董卓很快便与世家们翻了脸,为了强制推行自己的理念,董卓向来是不会忌惮几条人命——对于一位合格的将军而言。那些的确都只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已。

虽说最倒霉的无疑是那些总是自命不凡又或者是过于刚正的世家豪强当中的代表人物,但董卓无疑也是对“斩草除根”这句话理解得最为透彻,执行得最为彻底的传奇人物。

如此一来,那些七大姑八大姨自然难逃厄运,就算是很多无辜群众也仅仅是因为发表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说辞便被西凉军捉住,而这些人当中有很多都没能见到一个月以后的太阳。

之后便是诸侯联军讨董。虽然主战场在旋门关所在的成皋地区,但战争的阴影依然波及广泛,有不少预见到了灾祸即将降临的百姓更是趁机举家出逃,而且大部分是向南而行。至于那些依然不忍心迁离故土的百姓,也绝大部分在董卓的迁都计划中被西凉军强行带走,而这个时候的西凉军显然早已不复当初的隐忍,其作风之杀伐果断让京畿百姓终于认识到了来自西凉的饿狼们到底有着多么凶残的战斗力。

可以说,经历了这样的巨变,偃师如今的萧条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哪怕朱儁努力地招募流民以充实河南的人口,但从洛阳传出的流言却让他


状态提示:34.我在那一角落患过伤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