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该死的二战>第5章 热火朝天

整编和修建防御工事,不会相互干扰,完全可以同时开始,云越现在必须争分夺秒地行动起来,因为现在的形势越来越紧张,说不定那天战争就全面爆发了。

在这即将爆发战争的最前沿,没有什么虚假的客套,所有人都在努力求活,所以这里的人爆发出来的激情是无法估量的。

云越的一声令下,整编就开始了,全镇共有民兵一千五百余名,驻军一个连144人,云越带来的炮兵三百二十五人,年轻的女民兵四百余人。

这两五百多千人,都是战斗人员,完全可以整编为一个加强版炮兵团,云越的整编方案很快就拿出来了。

共计三个步兵营,每营560人,一个炮兵营,装备75毫米步兵炮12门,150毫米重兵炮12门,105毫米榴弹炮12门,需要人员三百二十余人。

一个防空营,装备12.7毫米高射机枪24挺,37毫米高射炮12门,40毫米高射炮6门,88毫米高射炮2门,需要三百六十余人。

这一整编下来,还剩下五百多人,就作为补充兵力使用,战争哪能没有伤亡,留点预备兵力绝对没有错。

基层指挥官,就是那些正规军的士兵,先不说好坏,先把架子搭建起来,然后就是实弹训练。

原驻军连的连长戴维德,现在的副指挥官,就由他带着整编的后的部队训练吧!反正云越带来的弹药足够多,每人打个几十发子弹没有问题。

而云越和另外一个副总指挥官库克,带着全镇三千多居民修建防御工事。云越对德军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展现出来的火力还是比较了解的,普通的沙袋工事,在德军的重炮面前,没有任何意义,那只能是士兵自己给自己挖好的墓坑,修建坚固的钢筋水泥工事就成为必然。

小镇上原来就有几家卖钢筋水泥的商店,现在全部征用,没有钱就暂时打白条,等战争结束之后,由波兰政府来买单。

这些钢筋水泥远远不够,云越又到安德森哪里去要,或者挥舞着高价白条去克拉科夫去赊欠,反正这些东西又不需要云越付账,因为有安德森这个波兰将军的背书。

人力充足,材料充足,云越又根据瓦纳镇的地理特点,设计出了阶梯波浪防御工事,堑壕和堡垒相结合的圆形防御阵地,同时在堑壕内挖掘了大量的猫耳洞,这些猫耳洞全都有钢板做支撑,就算是面对德军150重炮的轰击,扛上几发直接命中,也不会坍塌。

云越在瓦纳镇又是修建防御工事,又是实弹训练,这当然惊动了对面的德军,那些德军到是没有越境发动攻击,只是他们也针锋相对地在边境进行了实弹演戏。

云越又不是被吓大的,一个德军装甲师在对面每日里打得炮声隆隆,可云越的心里一点也不发虚,因为云越的每个营都装备得有6门37毫米反坦克炮,两座矗立在镇中十五米高的防空塔上还有两门88毫米防空炮。

从对面那个还德军装甲师所展现出来的坦克看,绝大多数是2号和3号坦克,只有少数四号坦克。

37毫米反坦克炮对付2号和3号坦克那十五毫米前装甲,完全没有任何压力,四号坦克在88毫米防空炮面前就是豆腐渣。

云越手中是没有88毫米防空炮的穿甲弹,但是用88毫米防空炮打四号坦克哪里需要穿甲弹啊!初期四号坦克的前装甲才三十毫米,88防空炮一发普通高爆榴弹,就可以轰出一个碗口大窟窿出来。

为了保护好和使用好这两门至关重要的88防空炮,云越可没有少费心思。

首先为这两门损坏了脚架的88防空炮修建两座非常坚固的高四五米防空塔,形状就想自来水塔一样,如此一来,这两门88防空炮就可以360度无死角射击,不管德军坦克从那个方向进攻,都会被这两门大口径防空炮关照。

为了保护好这两门至关重要的防空炮,云越把一半的防空武器布置在88防空炮的周围,另外一半防空武器,被云越布置到了前线。

特别是那二十四挺12.7毫米的高射机枪,更是被云越尽数布置在了前线,这些高射机枪不光可以对空射击,还可以攻击地面目标,德军的步兵和装甲车,在这些大威力的高射机枪面前,只能是被屠杀的份。

一句话,云越就是完完全地继承了西点军校教导的那一套——火力至上。

云越这边搞得热火朝天,对面的德军也搞的炮声隆隆,但这并不能决定战争,德国和波兰两个国家,在国际上各自展开频繁的外交。

英法两国为了“声援”盟友波兰,两个国家在马其诺防线集结了一百一十万大军,并摆出了随时进攻德国努尔工业区的架势。

德国元首希特勒,一面继续向波兰边境集结兵力,一面和英国首相大谈和平主义,本来就有绥靖倾向的英国首相张伯伦还真信了。

这一切都是希特勒放出的烟雾弹,他在等待斯大林的回复,因为德国向斯大林秘密建议,两个国家一起进攻并瓜分波兰。

这些都国家层面的决策,云越这个炮灰,自然没有资格知道,为了不成为真的炮灰,云越和瓦纳镇的全体军民在尽可能地完善其防御工事,尽可能地储备一切战争物资。

为了尽可能保存各种物资和人员,云越在防御工事完成之后,就在镇内挖掘大量防空洞,这些防空洞就像地下迷宫一般,就算云越失去表面阵地,也可以和德军打地道战,当然这种方式也不可能在完全被包围的情况下坚持太久。

既然被人


状态提示:第5章 热火朝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