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备中的伊达独眼龙>第一百三十九章 乱(下二)

ps:哎,现在开始工作有一点空余时间了,便开始慢慢找回感觉,续写下去,感谢大家的支持。

国司元相号称毛利元就身边的智囊,不仅仅在智谋上辅佐着毛利元就,还在军政方面颇有主见,武功异常非凡,曾经由尼子晴久发动的著名的吉田郡山城之战中一人讨取尼子氏三十四员武将,后来更是在和后来的织田信长金崎大撤退齐名的月山富田城大撤退中担任殿军,付出了惨重代价帮助毛利元就全身而退,可以说是文治武功样样能行。看到小田川两岸热火朝天的工程,心里是暗暗叫苦。

只看到现在还没有彻底完工的营寨,就知道伊达军要在西荏原打造一座攻略备后国的桥头堡和中转站,更是要将这里打造成为面临毛利军的坚壁。国司元相久在毛利氏担任重要职位,在建城方面也颇有心得,对于是否是临时建筑还是永久性建筑,国司元相还是分得清楚的,也不会如同隔山一般毫无所闻。

国司元相也看得出来在西荏原建造永久性城堡的好处,从心底里虽然不愿意承认,可是身为毛利氏的知将他不得不承认此次合战从一开始就草率行事,再加上战略战术上严重轻视对手导致一次战败陷入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如果还拥有正常的思维在高屋川峡谷首次遭到袭击的时候就不会将大军倾覆进去导致后面的接连惨败。

初次合战,毛利氏失败在即,可是元气未伤。区区一员武将香川光景还不足以让毛利军伤筋动骨。现在还保持着四五千的战力。如果不是后院起火,还有就是再对峙下去得不偿失,毛利元就不会做出谈判的决定,国司元相也不会跑上一趟。在国司元相看来,做出议和的决定本身就说明了毛利元就在心理上已经知道事不可为,用谈判来决定双方在战场上无法达成的结果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来之前国司元相就已经隐隐约约听说了传言,也从乱波口中知晓了一些关于西荏原的情况,现在真实呈现在他的面前。西荏原阵将会成为阻挡毛利军前行的一颗钉子,一颗难以拔除的钉子,不管谈判结果如何,不管是否会签订不战协议,可是国司元相明白,毛利元就也明白,甚至于国司元相猜测伊达政衡也清楚的知道不战协议只不过是一张随时可能撕毁的厕纸,另外一场大战已经在双方的思维中开始酝酿。

本来国司元相还有点儿轻视年纪轻轻,比起他最小的儿子还要小上二三岁的伊达政衡会有这样的心思,可现在看到眼前的这片工程。国司元相拨正了原来的轻视,渐渐开始重视起对手来了。或许真有生而知之的人吧。

国司元相回头问着身侧的一员年轻小将说道:“伊达政衡看来已经明白二次合战不可避免,已经开始准备了,听闻现在聚集在这里的战兵人数高达八千人,单凭人数上已经占据优势,谈判形势不容乐观啊……隼人,你看呢?”

隼人便是国司元相的从子国司元藏,年方刚满二十,在毛利氏二代将佐中算是杰出之辈,当然更让国司元相看重的是国司元藏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儿子,比起他的大哥三十二三岁的国司元武只有一个女儿要强了许多,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国司元相早早的开始培养国司氏的第三代了,爱屋及乌顺带着此次出使便将国司元藏一同带来。在历史上,国司元相隐居后便有国司元武继承家业,后来在国司元相的干预下国司元武隐居由其弟国司元藏继位。

国司元藏听到询问,便道:“那是肯定的,从历次事件中伊达政衡都能够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定然不是泛泛之辈,现在更是修筑这西荏原城,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所有人,他会在这里定下一个钉子,一旦我们退出神边平野,怕是他就会立刻以此为基点将备后国东南数郡纳入囊中,若是给他经营一二年的时间,后果不堪设想。”国司元藏对这位伊达政衡颇有点嫉妒,一个年级比他还要年轻的青年却已经将许许多多老一辈人没有完成的功业都完成了,让他不得不将嫉妒心放在了心底深处,深深感到了无力感。

国司元相和国司元藏正在说话,竺云惠心坐在一旁默默地捻着佛珠念着哦米拖佛,侍从赶来回报:“启禀老大人,外面伊达氏的伊达政衡公亲自出来迎接了。”

“伊达政衡来了?”国司元相、国司元藏心头一惊,抬起头来,那原本老陈在在的竺云惠心也没有继续念下去的禅心惊愕的抬起头来,诸人不敢多耽搁,连忙出得门卫向外走去。竺云惠心是第二次看到伊达政衡,倒也没有像国司元相和国司元藏一般震惊,对于这位可以说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一国之主的青年如雷贯耳,不由得立刻瞪大了眼睛,一副吃惊的模样。

看着众人一脸惊容,政衡忽而想笑,这几个家伙装得未免太过了一点。备中国出了一个妖怪名字唤作伊达政衡早已经在西国闻名遐迩了,备中国的年轻国主,国司元相身为毛利元就身旁的重要人物,如何会不打听?

政衡却是误会了国司元相等人,他虽然名声在外,可是在战国时代哪里像现代那般可以用摄像装置将政衡的影像传播出去,顶多也不过是名声在外,知晓伊达政衡的最大特种,独眼,战国乱世合战频繁失去一只眼睛相当频繁,难道每一个瞎了一只眼睛的人都能够唤作伊达政衡嘛?!

国司元相一直在偷偷观察着伊达政衡,想法中的模样当真正看见的时候还是让他感到异常的惊讶


状态提示:第一百三十九章 乱(下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