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网络游戏>钢铁时代>第一千八百一十章 迂回纵深

在计划之中,中国已经准备好了,一旦陈仓计划开启,彻底的毁掉美国的太平洋铁路,到时候,日本德国,中国,这三个国家,都会在动乱的的基础上面推波助澜,美国要遭遇的状态,几乎比历史上,恶劣100倍以上,这种情况下,哪怕没有矛盾,都会被大量的放大出来,更别说,原来,还有巨大的矛盾,无数矛盾最终冲突到最后的,分了几乎是最好的结局了,一些刚刚矛头,或者有这个想法的,中日德三国都会大力的支持,让他的野心发展起来,总之的,控制别国,控制矛盾,让这个国家纷乱不堪,是最佳的选择。

一个和平的国家,哪怕再怎么的受到封闭,都可以得到缓慢的发展的,可是一个战乱不休的国家,哪怕基础再怎么的好,再有什么资源,都不可能获得很大的发展,就跟后世的伊拉克一样,本身是中东小强,却在两次战争之后,沦为了比巴勒斯坦更加悲催的国家,国民几乎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美国拥有强大的根基,地理优势让他在历史上,一直都远离战争,可惜在这个世界,在一战之中就介入了战争,如果只是敌对之间的战争,如果美国本土都分裂了,甚至相互之间,打的不亦乐乎的话,美国还会获得发展么?这肯定不能,战乱虽然能够推动军事体系的提升,可是连续不断的战乱,特别是激烈的内战,几乎会消耗掉国家的元气,一定程度上是非常可怕的。

美国的先天的根基,后面的发展,让想要独霸整个世界霸权中国,对他相当的警惕,中国要想取得世界霸权,唯一有可能的敌人,只能是美国,削弱美国,是中国的既定国策,也是目前杨元钊一直在努力的。

在包头,陆军高层,正在讨论如何对美国进行深入打击的时候,关于太平洋铁路被截断的消息,也开始传向了美利坚的核心,电报的出现,彻底的改变了世界,让远隔千万里之外的消息,可以通过电报传递消息,这就造成了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的,有线电报的地方,各方面消息都传递的非常的快,没有的地方,却只能够依靠的原始的方法传递消息。

这恐怕也是新一军能够成功的进入美国不被发现的根本原因,从阿拉斯加到美国,4500公里的距离,新一军一共用去了11天,其中还包括了突破密苏里河的时间,如果他们所经过的地方,被发现的时候,是一个真正高层,迅速通过有线电报,把他们的消息传播出去,说不定美国早就发现了,可是没有如果,事实上,在一路上,最少有12波人或者是团体发现了他们,只不过他们要么没有意识到,这一只装甲力量有多么的强大,要么只能够遵循传统的方法,用快马的方法传递,一两个月的时间能够传到就好了。

不过,在美国和西方诸国,除了专门铺设的海底电报线路,贯通全球之外的,几乎跟随着铁路,都会修建规模庞大的有线电报线路,基本上除非是支线铁路,剩下的都会由完善的有线电报网络,在奥格登被攻击的第一时间,他们就迅速的把电文传给位于华盛顿的美国议会。

可是这是什么时间,深夜的11点,在没有进入到电子社会之前,整个世界的节奏都相当的慢,特别是美国,没有那种紧迫感的,有值班电报员,可是电报员数量只有2个,而此时,他们不约而同的睡着了,没有第一时间把这一个信息通报给美国陆军和议会,等于是错过了最佳的反应时间,甚至在早晨到来的时候,他们在接到的电报的时候,甚至为了掩盖昨天晚上的失职,还刻意的隐瞒的,一直到新一军持续不断的攻击,沿着铁路线疯狂的攻击,一道道的电报传来的时候,才掩饰不下去了,一支规模庞大坦克部队,不知道怎么的,出现在了美国的腹地,正在沿着太平洋铁路,在疯狂的破坏着。

美国人有没有做出反应,甚至是做出什么反应,在目前为止,跟新一军没有多少的关系,美国要想调动足以威胁到坦克部队的军队,最少也需要5天到一周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之中,是他们唯一扩大战果的机会的,他们要做的就是,攻破这么一个城市,然后继续的破坏,在美军反应过来之前,攻占更多的城市,破坏更多的铁路,已达到足够的战果的距离。

如果放在之前,突破密苏里河之前,甚至是攻击奥格登之前,他们想都不敢想,可以这么轻而易举的攻击到美国本土,甚至断绝掉太平洋铁路都是这么的轻易,他们甚至在进入到美国领土的时候,还抱着在密苏里河遭遇到强有力的阻击,转战北太平洋铁路,断绝掉美国一条准干线铁路的可能性。

可是就在他们小心翼翼的接近密苏里河,实际情况告诉他们,美国中部的防御极弱,几乎没有任何的防御,他们居然秘密的进入到了美国境内,一直到到了奥格登,都没有遇到阻击,突袭奥格登也是出其不意,美国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到来,这就给了他们很大的拓展空间。

他们又是机动能力最为出色坦克部队,在美军大军过来攻击和合围之前,他们拿到做够多的战果,并且跳出中部,到美国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去,那样可以做的事情就多了,并且安全性要提升到一个很高的程度。

作为一个前途无限,已经成为日本最优秀的后备军人的川崎美景,从来都没有想过,葬身在美国,虽然在拿下这个装甲部队的时候,说的煞有其事的,可是他很清楚,除非在最初的时候,被


状态提示:第一千八百一十章 迂回纵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