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网络游戏>钢铁时代>第一千八百四十九章 三方态势
到来,也不能够随便走动。

这样有些不方便,在秘密潜行之中,还算可以,可是真的在战斗之中,有时候为了等待空投,日本装甲部队需要创造很多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说不定,贻误战机是一定的,甚至某些情况之下,说不定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在进入到美国境内之中,一切都很顺利,现在在这样,中部山脉的铁路在接下来一个星期时间之中,会彻底的断绝,然后从盐湖城到落基山脉之间,足足500公里,算上到密苏里河,600公里左右的距离,这是3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战略纵深,只要在飞机的侦查之下,给他们足够支持的话,发挥出装甲车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就会给美国巨大的杀伤。

这种前提下,川崎美景也开始活络了许多,在秘密的地点,储藏一批给养和武器,在关键时刻,就可以获得补给,而不必等待空投,从遥远的阿拉斯加,即便空投相当的强大,可以补充装甲车队相当长时间的所需,无法跟这些陆地上面的补给相比,也不灵活,在战斗激烈的前提下,哪怕是装备齐全,一场两场激烈的遭遇战之下,说不定弹药就消耗完毕了,难不成就只能跑。

还有不足300公里的铁路,甚至美军驻扎的相当的稀疏,川崎美景留下不足800辆坦克,护送着还剩下的三辆破坏者,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往落基山脉,防止破坏,剩下的坦克,他们则前往了大平原区,以大平原作为战场,在覆盖比较大的区域,设立3-5个秘密的仓储地点。

只要不选择在要害的交通要道,以目前大平原这里稀疏的人口,随便找一个的山谷,或者是密林之中,储藏个几百吨物资,这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主要是接下来战斗之中比较方便而已。

在接到了川崎美景的要求的时候,中国方面也吓了一跳,他们也没想到,川崎美景会这么的大胆,居然想要以大平原为战场,尽可能的消灭美国的有生力量,这个目标听起来,很天方夜谭,可是实际上,川崎美景已经开始发挥出坦克的最大的优势了,坦克的优势是什么,不是他强悍的装甲,不是他攻击力,而是他的不对称性。

坦克是可以攻击固定的阵地,速度和防护,是可以攻击防线,当时日本的朱诺防线,基本上已经达到欧洲波尔多前线的防护标准,这样的防线,面对着美国超过2万辆坦克的直接冲击,差点就挡不下来,如果不是美国没有经验,没有使用炮火侦查,说不定,挡不住的就是的日本了。

这样一款专门为了攻破防线而研制出来的武器,无论是美国,还是曾经英国,甚至是德国,他们都是这么认为的,这么一款武器,就是使用在防线上面的,可是中国在杨元钊的指引之下,已经初步的认识到了,大军团作战好处,真正能够发挥出坦克作用的,却是在野战之中,去攻击固定的防线,特别是欧洲战场这个级别,拥有重炮的之类的作为后盾,怎么说也会有损伤,真正适合坦克进攻的,还是野战,特别是在各种火炮和固定的防御没有展开的时候,坦克用35公里以上的速度,突入到步兵部队之中了,可能发现之后,准备的时间不足一个小时,甚至只有半个小时了,步兵根本就展开不了。

川崎美景师从于中国,虽然中国没有刻意的教导他们,如何的使用大兵团作战,可是某些潜移默化的东西,要想彻底的保密,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也没有多在意这一点,装甲部队和空军,一定程度上面,是科技密集的产业,个人的素质和战术观念,在某些情况之下,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事情,有些意识虽然,可是没有一个强悍坦克或者飞机支撑,再怎么出色的战术,有什么用呢?

比如说,后世的美军来说,隐形和超音速巡航,已经是耳熟能详的标准,可是世界上除了少数国家之外,其他国家即便知道,也达不到,至于目前来说,给日本10年的时间,日本也别想做出来跟现在中国一样的主战坦克,没有这个基础,有这个意识,只是让日本更多的发挥出坦克的作用,至于其他的,就没有了,仅此而已。

不过是多了一两次空投,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惠而不费事情,多安排几组飞机而已,耗费的不过是一点油料,这对于中国而言,早已经是非常熟悉的了,很快就同意了的川崎美景的要求,双方安排时间进行对接,确定几个基本的位置,然后樱花基地就开始了。

萨克拉门托东北部70公里左右的山区,这是一个海拔的1400米的山峰,在半山腰,两座山峰相交地方,有一个几平方公里大湖泊,这个位于半山腰的湖泊,平静异常,微风吹过的,卷起阵阵的波浪,8架很小的飞机,下了锚停留在这里,他们是在昨天夜间的时间,从航母上面起飞,直飞到了这里。

航母本身是在距离美国海岸1500公里之外的地方,在日本攻击盐湖城之后,立刻开始全力开启,以18节平均速度,2天的时间,走了差不多1300公里的路,已经抵达了美国西海岸附近,今天早晨,在跟周兴他们直接联系上之后,就提前放出了飞机。

周兴等人,经过了6个多小时的跋涉,毕竟直线距离超过了50公里,还都是山路,哪怕特种部队受过专业的训练,在没有其他的交通工具的前提下,抵达这里,也是有些疲惫,好在到了湖边,就不用他们动手了,早已经准备到这里的冲锋舟来回的运作,把他们都送上了飞


状态提示:第一千八百四十九章 三方态势--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