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大明血裔>第八百七十六章 进退无门

夏国相跟高大节倒是没有什么过节,甚至当初在吴三桂的麾下的时候,两人还是有些交情的。之所以做出这个决断,也不是夏国相想要害人,高大节手下的预备军伍有七八万人,在他看来这些人经历了这场大战,能够存活下来三万士卒便是赚到了。

而另一方面胡国柱在天寿山一战损失惨重,若是没有几个月的时间缓口气怕是这支军伍就要废了,于情于理高大节也该顶上去了。

至于那些说故意放开山东让满清赶紧的相应的,在他看来都是些不长脑子的东西。国事当以利益为重,又不是小孩子过家家,怎么干这种自断臂膀演苦肉计的勾当,一旦这样满清必定对合作的诚意打一个折扣,到时候怕是谁也讨不了好去。

在这种情况下夏国相做出的这个决断可以说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他也相信高大节一定能够理解他的苦衷,在山东打出一场漂亮的打仗。

而云南那边山高皇帝远,周朝派出的援兵根本不可能迅速赶到,也只能将贵州等地的兵将调过去救急了,至于能不能成就要看那些兵卒的战斗力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坏消息传了过来,大明延平王郑经突然发动攻势,在广东福建两地搅得天翻地覆,单凭郑经那些船队就足以做到这一点,况且他们这一次作战可比以往劲头都足,以往算是以卵击石,如今打好了可就是开国功臣。

而历史上台湾郑氏的宿敌施琅这个时候还在辽东冰天雪地之中研读兵法,早在十一年前施琅便上书请求征讨台湾,但是当时掌权的鳌拜认为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驰驱制胜,计难万全。所以把他的奏折扔到了一边,甚至连他在水师之中的官职都给撤掉了,让他留京宿卫。

本来这个时候康熙已经要平定吴三桂的叛乱,施琅的马上就能获得重用,但是因为程孝廉横插了一手,导致现在他还在辽东宿卫。

没了这个上天注定的敌人,郑经可以说是一帆风顺,打得过就打,打不过上了船就跑,只要到了海上,仅凭周朝的水师,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周朝如今可以算得上是三面受敌,滋味十分不好受,夏国相无奈又从海边的渔民之中招收水师应对郑经,好在吴三桂经营云南这么多年,家底十分丰厚,还能拿得出大把的银子来。

高大节在山东与袁宗皓苦战十余日,却接到了朝廷无兵可派的旨意,让他以练兵为主,守境为辅,好生办差的旨意。他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这些兵源若真是锐气十足的新兵,他根本就不会写什么奏折求援,但是这些新兵的质量实在是太差劲了。

长大了这么多年,但凡是有心从军的良家子机会都已经被各大军伍收拢完了,剩下的便是这些青皮无赖和老弱了。

老弱就不说了,大多数都是弓箭拉不动,拼刀子拼不过,只能做些辅兵的工作。

而那些青皮无赖还不如这些老弱,打仗之前先要判断局势,一旦局势不利有被人全歼的风险,立刻扭头就跑,绝不犹豫。指望跟他们谈什么忠君报国,不如谈银子来的实在。

其实也不只是高大节,当初戚继光便遇到过这种境况,他手下的那些兵卒甚至战前要演练局势变化,不是十足把握能打赢的仗绝对不打,这才把戚继光逼急了去义乌招收新军,成就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戚家军。

甚至戚继光招兵的第一条便是绝对不要城里兵,就算你条件再好也不可能过关,他认为城里的人见识多,见识多便会趋利避害,说难听点就是滑头。虽然有些偏激,但是大情况确实如此。

如今那些好的兵源在第一批的时候便被招光了,剩下的这些城里兵看着也挺精神,有的手上还有功夫,不过这招兵的人确实没有吃过戚继光的亏,就这么把这些军伍送到了前线。

谁知道到了前线高大节一接手才知道这些都是什么货色,只是如今大军压境也不能把他们全都轰回家里去,高大节秉着废物利用的心态狠狠训练了他们一顿,指望他们能在战场上别这么丢人,谁知道打起来可由不得他了。

仅仅是前三天,便有三座县城的守军开城投降,直接导致了他精心构筑的第一道防线在三天之内便已经失守了。

但是这个时候也顾不得跟他们算账了,甚至再求援都来不及了,也只能硬顶着头皮往上冲了,高大节知道就算把消息传回去,若是苦等援兵估摸着这些人根本守不到援军赶到就得战死沙场。

于是高大节果断放弃了准备的第二道防线,而是把所有人都聚集到了自己身边,就打算跟明朝军伍耗着,只要不打那种拼命地仗也应该不会发生大规模溃败。

不过明朝三日突进二百里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图海的耳朵里,图海只是冷笑一声:“这些吴三桂的龟儿子果然是不成器的,都到了这个时候还跟咱们玩心眼。他们就算是让出整个山东我都不会眨一眨眼,要知道现在前明对他们可是攻势,对咱们不过是守势,主动权掌握在咱们手上,他们若是没有诚心,一心想要算计我们,只怕最先倒霉的就是他们自己。”

图海带兵这么多年自然是知道周朝这些小伎俩,当今的局势就是两家弱一家强,若是两家联合起来自然可以灭掉最强的,但是这其中谁损失的兵力多可就在之后的争斗之中吃大亏了,甚至会决定天下之主到底是谁,图海肯定不会牺牲自己成全周朝,也就表明了大清在周朝真正与满清动手之前


状态提示:第八百七十六章 进退无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